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他们经过医疗机构的反复检查确认,并没有感染,但他们仍然非常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很多人不知道恐艾症是怎么形成的?患者该怎么办?
我从精神心理多学科诊疗的实践,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临床经验出发,谈一下我的理解。
实际上,恐艾症患者是遭受了有关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部分患者有过不良的性接触史,特别担心自己患上艾滋病,内心恐惧,在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驱动下引发了灾难化思维:
他们会想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化的后果,比如自己会面临死亡,工作没了,家人和孩子也会受到牵连......越想象越恐惧,越恐惧越想象,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最后甚至可能进入一种类似于疾病妄想的状态。
现实中,他们也会去医院反复检查,检查结果正常,但是他会解释为感染艾滋病有潜伏期,自己还处于潜伏期,所以检查不出来。
或者现有的技术检测不到等等,即使过了潜伏期,他还是这么认为,自己坚信不疑。这个时候,他已经走不出来,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不良性接触史是别人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会去报复对方。
这个群体非常痛苦,而且不被人理解。
因为他们有不良的性接触史,对家人和朋友羞于启口,也怕大众的道德谴责,用最近流行的话说就是被“社会性死亡”,所以他们压力很大。严重者最后会演变成重度抑郁发作,甚至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从精神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第1,需要进行医学的检查,排除感染艾滋的可能性,这是必要的环节。
第2,要让患者知道问题形成的心理根源,实际上是遭受了与艾滋病有关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创伤修复,才容易走出来。
第3个解决方案就有待医学的发展进步了。比如有一天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研发出来,这个病可以完全治愈,不再让人恐惧了。那么,恐艾症患者的恐惧感也会骤然减轻。当然,这个方案的实现可能遥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同时,如果恐艾症患者病情严重的话,需要去医院寻求精神科大夫的帮助,通过药物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情绪,甚至抑郁情绪,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作为家人,也要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味指责,否则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