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2日 英法联军来势汹汹,咸丰皇帝仓皇出逃,跑到热河避难,谁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竟要求签个条约,就答应从北京退兵,不仅没有要求爱新觉罗家族,交出皇权,且对领土也无意占领。
这完全刷新了身在热河的咸丰皇帝的认识,对他而言,这个结果太出乎意料,尽管保住爱新觉罗政权的代价是圆明园被洗劫一空,并被烧毁,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这个事件,让清政府意识到,英国不同于一般的蛮夷。
按照大清的逻辑,通常情况下,胜利方对另一方的政权总是取而代之,英国政府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英法联军海洋帝国无法通过占领获利。
英国成为海洋帝国,得益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促使他们进行远洋贸易,而远洋贸易获得的巨额财富,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层面的全新变革。
也就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度……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海外,远洋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商人们对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制定与贸易相关的法案和规则,交易双方在基于本国法律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彼此都认可的交易秩序,并逐步稳定下来。
哥伦布航海图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保护商人的利益,国家层面需要一定的军事保障,但军事力量不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要求对方按照大英帝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规则,进行一系列商业活动。
如果对方不同意,且交涉无用的话,商人们可以要求政府进行军事威胁或直接采取军事行动,直到对方屈服。
当年英国对大清和日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火烧圆明园
前面我们说过,英国目的是靠远洋贸易获利,交易对象涉及全世界大多数区域,因而占领显然不可能实现,一方面占领、管理成本过高,与获利完全不能成正比,另外,占领土地,对军事实力的要求太高,英国也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大航海时代,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国人,通过不断推广大英帝国的贸易规则,取得了全球交易空间,最终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当然,后来随着其他西方列强加入远洋贸易,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英国遂不得已必须出手控制一些远洋贸易的关键据点,例如:香港、新加坡、好望角、直布罗陀海峡等。英国无法像控制印度那样控制中国
晚清时期,清政府当然无力与西方列强抗衡,但清政府≠中国人民,中国实现大一统的时间太长,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尤其对异族人,有天生的抗拒。
英国有武力征服大清的可能,但要殖民中国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后来的日本可以充分证明这个问题,日本一度占领中国不少领土,但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过。
鸦片战争
可能刚占领,敌后根据地又建立了,搞得当年的日本焦头烂额,原本号称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结果8年多过去了,日本被彻底拖垮,最后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当时的英国显然不可能付出日本的代价,更何况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惨败。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在极端条件下,中国人可以不需要任何组织,就能为了一个信念自发地维护国家利益,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抗日战争
当年,敌后根据地的英雄们,时常面临与组织无法联系,长时间得不到组织的指导和工作安排,依然可以在敌后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英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扶植大清是最好的选择。
对英国政府而言,一个稳定有战斗力较弱的大清,是他们进行贸易的最理想伙伴,所以,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帮助清政府进行一系列内政改革、介入洋务运动、帮助收复新疆等等。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英国并不希望中国被列强瓜分,也不希望中国国内出现大规模动乱,当然,这并不是英国人好心,而是他们的利益所在。
洋务运动
所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的实质,只是为了胁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此合理化从中国掠夺财富,并无意取而代之。
但西方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诞生,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面临人才匮乏的尴尬处境,那些读四书五经的腐儒,是无法开动先进设备的,所以,清政府派遣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
清末民初,海外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在海外不仅学习了技术、经营理念等,更带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清末,中国内外矛盾加剧,这些学习了西方文明的留学生,充当了改革先锋,最终推翻清政府,中国近代革命开始。
也就是说,西方列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灭亡,并刺激了一连串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