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要去尧治河?
11月12日,8点45分,周刊君带领一众媒体朋友20多人搭上开往湖北襄阳的高铁。这一趟的目的地是襄阳市下辖的一个“明星村”——尧治河。
为什么要去?因为它“富”!
全村160多户,690多人,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2019年,这个村子创收48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难以想象,1988年以前,这里还是不通路、不通电的“灯下黑”。今天,每年超50万人次来此旅游观光、度假养生,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中国山区幸福村”。
尧治河也曾上过“热搜”。前几年尧治河因为“两位村民在村里办酒席时用了接近40元一瓶的酒和18元一包的烟,分别给予2000元罚款”而“网红”了一把。在尧治河的村规里,“普通村民家庭吸烟不得超过5元每盒,酒不得超过30元每瓶”。
以“美丽富足”和“最牛村规”出圈的尧治河,不禁让人好奇,30多年时间里是怎么从草房糊糊烂衣裳,摇身一变就别墅轿车和洋房了?
难道说家里有矿?
嘿,别说,还真有矿。
盘山而上
尧治河在哪儿?
坐标东经110°、北纬31°,尧治河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地处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因此,要抵达大山深处的尧治河,必不可少的就是盘山而上。
从襄阳东高铁站出来,驱车沿福银高速、呼北高速一路向西,经野人谷风景区下高速向南,全程263.8公里,车程4个小时。
这4个小时可不寂寞,甚至有点刺激。
柏油路盘桓在山间,车窗外树影倒退,远山如黛,淡红色夕阳挂在山头继而铺满整片天空。
山路九曲十八弯,汽车一路以“野生秋名山”之势,连续经过发夹弯,不仅考验司机的车技,也激得坐车的人肾上腺素飙升。此时,我们都想到了那个电影:“昨晚我在秋名山输给一辆五菱宏光,他的速度很快,用惯性漂移过弯,我只看到他的车上写着修补房顶漏水……”
风景与体验兼具,是我们踏入尧治河前的最直观感受。
导航显示进入尧治河前要经过的弯道
沿路向上,一幢幢二层小别墅出现在眼前,在一弯接一弯的柏油路穿梭中矗立。“公路通到家门口”是尧治河的硬性要求,以此他们才能走出大山,拥抱富足。
这是基于尧治河的天然致富基因:矿产资源。地处我国第四大磷矿中心地带,尧治河域内已探明磷矿石储量达15亿吨。
然而,有矿没路,暴殄天物。彼时,与尧治河仅隔一条水沟的房县马里村正风风火火往外运矿,“我们的矿没路运不出去,那时大家意识到修路对开采磷矿的重要性。”直到1988年现任尧治河村党委书记的孙开林到任尧治河磷矿矿长,决定先把尧治河到房县的路打通。
“竖起来的路”,30年前的尧治河旧貌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四无外援条件下,孙开林自掏腰包里的一点儿钱,又和村里几名党员干部用房子、小卖部抵押贷款,全村青壮年硬是靠钢钎和铁锤在悬崖峭壁上凿出路来,60多天,6公里。尧治河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3人掉下悬崖,5人因伤致残。
当通往第一个矿点的路打通,“开天辟地头一回,有车开进了尧治河。”村民们把磷矿经房县拉到襄阳市区,签下了第一笔订单,收入3万元。对当时的大伙儿来说,这是个“星火”,正在“燎原”。最后这笔钱他们一分也没动,全部用于继续修路。
30多年来,尧治河已修通公路130多公里,全部建成旅游级柏油路,这中间“没向国家要过一分钱”。此外还为邻村和企业所在地新修公路100多公里,累计投资达4亿多元。由此,由路延伸出的致富通道,让尧治河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目前,仅磷矿生产一项,已形成年生产销售磷矿石350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5万吨的规模,年产值达20多亿元。
尧治河的路已全部建成旅游级柏油路
一年修一截,一截比一截长……如今,经历石渣、水泥、沥青的演变,我们脚下的这条“创业路”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山谷,也引来了八方来客。
美与野
“以前听说尧治河开矿,没想到如今景色也这么美。”这是很多人来到尧治河后发出的感叹。
村里的老人们说,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尧治河东依襄阳古隆中,西接林海神农架,北靠道教武当山,南临长江大三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间节点。地理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但大家早期的注意力并非在这“自然山水”。
穷怕了的尧治河人,在以修路开矿向贫穷宣战后,一度闷头开采搞生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成了靠矿吃矿的环境污染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孙开林意识到“矿总有采完的一天”,又计划筑坝办电搞旅游。
在尧治河景区的尧帝神峡创业园,有一组雕塑群像,就复制了当时村民修坝的一幕。群像背后的大坝,就是十几年前村民们肩挑背扛从2公里外驮回的500多吨水泥钢筋筑起的。经历过初建、被毁和重建,这座大坝不仅成为尧治河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见证,如今仍与另外9座水电站一起,每年贡献4000多万元的年收入。
此后,尧治河先后投入6亿多元用于矿山修复和植树造林,1994年起关闭了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全面推行洞采模式。目前,全村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2%,还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公园、国建绿色矿山、国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头顶一贫如洗的蓝,尧治河人找到了旅游资源之“矿”。坐拥尧帝神峡,三湖五峡七园九滩十瀑二十四桥,一洞连着一洞,一峡美过一峡。而于今年正式开放的总长258米玻璃栈道,飞架在尧帝神峡两座楼宇之间,约50层楼的谷底高度,惊喜刺激不言而喻。
悬崖上的玻璃栈道
从尧帝峡景区后门出去,一眼就能看见半山腰上的老龙宫。如果说尧帝峡是山间的美,那老龙宫则是地下的奇。
洞口门额上的“老龙宫”三个鎏金大字穿越民国三年留存至今,洞内深不可测、可容万人,光洞口就有十几米高。入洞35米处一块巨石挺窝其中,人称“棺石”,心诚摸石,寓意升官发财。亿年之前形成的天然溶洞群,造就了独特的龙王寝宫和龙王九子,从干洞、水洞不同路线行进,在变幻的光影中一路探索,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一场寻龙之旅。
老龙宫内景
尧治河不仅景美,还够“野”。看到外地旅游项目能挣钱,2006年,尧治河一鼓作气买断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大景区。这对于一个村子来说,转型旅游的触手伸向其他县,是有够“野”。
同年,湖北尧治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将以因“野人”出没而得名的两大景区与尧治河景区组团打包发展,累计投资8亿多元,建成了野人洞、野人谷和尧治河三个国家级4A景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目前村里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旅游收入2亿多元,旅游业成为尧治河的又一支柱产业。
思路一变天地宽。尧治河将生态旅游进行到底,把文旅与矿区结合,瞄准全村总量超40万平方米的废弃矿洞,进行“矿区、山区、生活区变景区”项目打造。
今年年初,尧治河投资1.8亿元,开始对4万多平方米的矿洞进行改造。在正在施工布景的矿洞里,现场负责人告诉我们,计划把这里变成“中国神话世界”,届时将通过声光电把上古时期“三界”中的神仙都请进洞里,想想还挺刺激。据说明年五一我们将见到它的真容。在废弃的矿洞里不仅有旅游项目,还正在发展食用菌产业,首期10万茼食用菌春节前就要上市。
尧治河人的“富有”
沿滴水岩小区山路向上,我们在农家乐梅花山庄的后厨见到了正忙得热火朝天的陈大姐。
“今天中午有十几桌。”陈大姐一口好嗓门,笑得爽朗地介绍,农家乐生意每天能有十几桌,(旺季)最高一天收入两千多块。“我们今天晚上还有18个人住宿。”按120元标间标准计算,当天陈大姐还能再多收入一千多元。
陈大姐是村里较早开办农家乐的。2006年起,村集体按照“村在园中、水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思路,对村民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建房,先后拿出1亿多元,兴建龙门和滴水岩两个居民小区,建起160多套别墅。村民只需缴纳2-6万元建房款就能住进去,还能开办农家乐。
“过去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旅游,什么叫农家乐,现在我们家家户户开上了农家乐。”孙开林说道。
如今的尧治河,每年夏天,村里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超过1万人次,全村1000多间客房“一床难求”,村民人均纯收入超6万元。
从30多年前的“穷出名”到如今的“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人凭借遇山修路,遇水筑坝,遇田改园,兴办工厂,矿区改造,使得腰包鼓了,日子热闹起来了。而口袋的“富”,也挑起了尧治河人的精神“富有”正在扎根。
孙开林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他相信尧治河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因此他以最直白的方式为村民规划了“十个一”文化工程,即每家农户要有一个书房,书房里面要有一百本书,有一两间标准化的客房,老百姓能背一首古诗,能讲一个故事,能唱一首山歌等。
如何真正执行起来?尧治河村党政办主任吕泳和提到了“文明储蓄所”,即把文明分值化,以家庭为单位,按分数考核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十个一”、家庭和睦、邻居团结、乐于助人、读书学习、垃圾分类、爱护环境等都可以算作分值,“年底统计打分时,分值越高分红越多。”
用分数“储蓄”的方式让文明增值,也带来了良好效果。原来太极养生馆工作服务的小李所说的“我们这吵架的都没有,家家都很和谐”,原因我们找到了,因为吵架会被扣分罚款。
除此之外,全免费的学前班和小学教育、襄阳市首家村级福利院,尤其是从1996年成立的集“扶贫、服务、福利”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帮扶村里的“哑糊”(聋哑、智障、体弱多病的人员),采用大集体记工分办法,安排他们农忙抢种抢收,农闲改田植树,目前每年人平收入达5万元以上,100%的员工住上了别墅,90%的娶上老婆。
尧治河人在身与心的富足中在这里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超高。
村集体兴办的尧治河小学,许多外村人也把孩子送来上学
走,去尧治河
两天走访下来,我们感叹于《传奇尧治河》里所描绘的:在尧治河,我们所能看见的每一座山,我们所能遇到的每一条河,我们所能欣赏到的每一个景点,都会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
穿越想象,我们与现实尧治河相遇,也不免生发一丝疑惑:这里有山有水,有景有美食,可养生避暑也能秘境探幽,但于公众而言,为什么仍是陌生?
这或许可以从孙开林对此次周刊君媒体一行的话里找到答案。“你们这么多媒体来,30年来头一次,可以说开了历史先河。”
早期“一穷二白”时只顾闷头搞发展,两耳不闻山外事,“村民见到镜头是要跑的”。现在,孙开林也开始带领村民走出去,2013年为了学习矿洞改造经验,带领干部群众60多人两次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矿区恢复治理和旅游开发,并受到时任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接见。他不禁竖起大拇指说,第一次看到一个国家的一个村到新西兰来这么多人。
尧治河打造国内首个磷矿博物馆,还原早期矿洞作业开采场景
就在这几天,孙开林还率领村党委班子到贵州茅台酒厂、四川郎酒酒厂考察学习,直言“收获不小”。“我们接下来重点要发展旅游和白酒,二者如果能更好地结合,打造白酒旅游产业,我们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目前尧治河也正在积极为尧治河景区4A升级5A做准备,道路、厕所、住宿等旅游配套也在逐步完善。同时与襄阳汉江国投、兴发集团合作,与大企业联姻,寻求更大、更远的发展。现在的尧治河,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互动的方式,静待更多人来。
而那段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脱贫致富的故事,值得铭记,也值得更大名声。2016年,尧治河迎来了第一批外国客人,亚非拉23个国家60多名国家扶贫官员来尧治河参观考察,学习尧治河的扶贫经验。
说了这么多,要不大家一起去尧治河走走?就在上周,尧治河还迎来了第一场雪。纷扬的雪花落下,这里的冬天更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