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一上台就杀了魏忠贤,看起来是一个特别雷厉风行,敢想敢做的皇帝。因为不管怎么说,魏忠贤都是一个奸臣,民愤极大。为了打倒东林党,陷害了无数忠良。
魏忠贤是由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提拔起来的,提拔他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看到的,朱由校喜欢当木匠,不喜欢做皇帝。所以很多事情就要找人代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事情由一个奸臣去办比皇帝亲自去办要方便很多。主要是国家已经到了运作不动的时候,如无非常之手段将无以为继。
也许朱由校是对的,可是二十四年后,大明亡了。从这点来说,又好像不对,至少不是很对。从表面上看,朱由检处死了魏忠贤,导致了东林党没有了可以制衡的力量,皇权就更没有力量了。从这点来看,不动魏忠贤好像是对的,至少大明不会穷死吧。
可是,大明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的,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始终会爆发。大明终究是不得安生。那么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象一下,如果朱由校不用走魏忠贤这步棋,历史又将朝什么方向转呢。
国库空虚,是朱由校最先面对的问题,他当时是提出了方案的,就是向知识分子征税,可却遭到了东林党人的反对,很简单,他们就是知识分子。但他们没有说自己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说的祖制不可违。因为不向知识分子征税是朱元璋定的。朱由校的正面努力就此打住,因为自己也是由东林党人扶起来的,也不好撕开情面。可是,钱这个东西是不能缺的。于是,魏忠贤起来了。
但如果朱由校不是这种办法,而是正面迎击,不说有什么实质的效果,至少能让东林党人看到国库空虚的事实和自己一定要改变现状的决心,也许历史会转变一个方向。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没有用的,后来的朱由检不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向大臣募捐都不行啊。可这不一样,首先当时矛盾还没有激化,大家对大明还是有信心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大臣们永远都没有相信过国家会没钱,所以才哭穷抹泪的。不然,都是读书人,怎么会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还有一层,当时的东林党人还是有很多正直的人的,他们是真心为国家好的,可惜这些人都被魏忠贤杀了。不然,崇祯是不会那么狼狈的。
君臣一心,才可治国安邦。朱由校本来是由东林党人提携起来的,他没有利用好这最初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