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味蕾上的大国重器:青铜爵真的是用来饮酒的?铜器组合给出了答案

2020-07-22新闻7

前言: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学术界,青铜爵的出镜率一直都比较高,这种造型精美的器物一直承担着颜值与文化的双重责任。那么,青铜爵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吗?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影视剧中,特别是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影视剧,青铜爵是必不可少的,王亲贵族们,手持金爵,把酒言欢,天下一切时局都在笑谈之中。杯盘交错之际,诸多决定大局的事情就敲定了。

但遗憾的是,事实上,这种场面是不会出现的。为什么?因为青铜爵的使用时间集中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到了东周,爵的地位大大下降,逐渐绝迹,不可能成为大家把酒言欢的主角。当然,电视剧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还原,有一些瑕疵,也是在所难免的,也不可做出过多的苛求。

图一:铜爵上高大的伞状柱

那么,关于青铜爵,大家仅仅是在使用时间上对其有所误解吗?当然不是,其实,误解的地方有很多,咱不妨慢慢道来。

在进入正题之前,咱先做出声明,爵的功用,至今学术界都未有统一的说法,依旧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主要还是缺乏直接的文献证据,鉴于此,咱们的一些观点也只能代表我个人,不妥之处,大家可作为讨论之资,万勿伤了和气。青铜爵是用来喝酒的?你试试就知道里面的问题了

把商周的青铜爵定为饮酒器,实际上不是商周的古人留下了什么关键证据,也不是现代人凭空杜撰,是宋朝人留下的观点,而沿用至今。

众所周知,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比较多,于是,金石学就悄然兴起。所谓的金石学,也就是研究研究以往的铜器和石碑之类的老物件,当然,这么说有些以偏概全,但为了形象,姑且一说吧。

图二:二里头出土的夏朝青铜爵

宋朝人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对现代影响很大,很多器物的定名和功能分析都是那时候完成的。但是,你也不能说宋朝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不能够怀疑的,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一直比较推崇用实验的办法去矫正过去的研究成果,铜爵的使用也是如此。大家可以去市面上买一个仿制的铜爵,其实不贵,用来饮酒试一试,看看方便不方便。从现在的考古成果来看,古人的智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很多器物不但实用性很强,工艺也很讲究。那么,爵的使用肯定要很方便才符合一般的规律。

但令人失望的是,铜爵喝起酒来并不那么好用。因为爵的“流”部有两个高高竖起的“柱”,喝酒的时候,正好处于你的眼睛正前方,角度稍微高一些,铜柱就会戳到你的眼睛,如果角度不够高,那么其中的酒就喝不干净,最多只能喝掉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就喝不了了。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清朝的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清朝的徽派朴学代表人物程瑶田在《考工创物小记》中这样说道:试举古铜爵验之,爵之两柱适至于眉,首不昂而实自尽。衡指眉言,两柱向之,故得谓之乡衡是也。由是观之,两柱盖节饮酒之容,而验梓人之巧拙也。

可见,清朝的学者对爵的作用早就有过怀疑,这两个高高的柱(如图一),实在是碍于饮酒。加之,古铜爵的柱高也不尽一致,早期的柱比较低矮,后来就增长到了3到6厘米之高,更有夸张者,甚至高达10厘米,试想一下,用这个东西去喝酒,一不小心还会给自己喝出点彩伤来,作为贵族,你会去用吗?

图三:滤酒示意图

除了柱,在现有出土的这些铜爵中,不少都带有扉棱,而且多数还分布于“流”、“腹”、“尾”三个部位,最关键的就是“流”部,如果真的饮酒器,这里可是直接接触嘴巴的,一个带棱的金属,直接杵到嘴里,酒倒是喝了,保不齐牙龈或嘴唇也得挂点彩。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铜爵应该不至于是饮酒器,而是另有他用。关于爵柱的用法,脑洞大开不见得符合事实

前面咱聊了一点爵上面的那两根立柱(有的爵是一根,但很少见,如图五)的问题,这个方向是很重要的,对于揭开爵的用处这层面纱,很关键。那么,立柱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遗址不少人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探讨,咱来举两个脑洞大开的例子。

图四:妇好墓出土的青铜觚

第一个说法,立柱是用来挂肉的,温酒的时候顺便烤肉。这个说法,我不敢直接否定,但绝对是不赞成的。烤肉的工具完全可以单独设计,怎么方便怎么来,偏偏把烤肉与温酒扯到一块实在是太牵强。试想一下,即使铜爵是用来温酒的,下面生火,爵中盛酒,立柱上再挂上肉。那么,酒需要的炙烤时间和温度,真的与烤肉接近吗?事实证明,二者不接近,烤得时间短了,肉不熟,烤得时间长了,酒也挥发殆尽,怎么也不至于这样来操作。

而且,用立柱烤肉,还涉及到一个稳定性的问题,铜爵的体量并不大,你把肉挂在两边,是不是存在一个平衡性的问题,两边的肉还得挂一样多,不然就会出现爵倒酒洒的局面,这有多费劲,一目了然。所以,这个说法,个人认为可以先排除。

图五:单柱铜爵

第二种说法,古人都留胡子,立柱是用来撇开胡子的。说实话,对于这个说法,起初我是赞成的,毕竟,那个时候的人留胡子确实符合史实。那么长的胡子,喝起酒来确实比较麻烦。这就像我小时候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马克思那么大的胡子,他吃面条怎么办?当然,那时候小,不知道马克思可能并不吃面条。

可是,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因为用爵饮酒的时候,柱的位置处于眼睛或者眉毛处,根本没有抵达口唇边上,倘若真的是为了撇开胡子,那人的胡子得多重,总不至于连眼睛周围都长满了毛吧,这也太夸张了。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图六:无柱铜爵青铜爵的真正用途:从器物组合说起

要想探索铜爵的真正用途,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角度,铜爵立柱的高低变化,应与其实际使用有重大关联。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早期青铜爵的立柱都比较短,一般立在“流”部的转折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立柱变得更加修长,而且不少立柱的角度也开始变得倾斜(详见图七)。

一个器物的演变,必然跟它的使用过程有关系,怎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使用者就怎么样去改进,这是通俗易懂的规律。既然如此,立柱为什么会由低变高?这就说明,立柱承担着很重要的实用功能。

那么,要想参透里面的奥秘,就要把自己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如果你用现代人的观点去分析,恐怕离真相会越来越远。这个,还是要从酒的问题入手。估计不少朋友一直疑惑,小说中的武松,竟然能够痛饮十八碗酒,这也太吓人了。其实,大家都误解了,那时候的酒,跟现在的酒有本质的区别。现在的白酒,别说十八碗,能喝上三碗都已经是海量,武松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酒本身。

图七:早期的铜爵立柱很小

现在的白酒都是蒸馏酒,度数当然高。可是,这种蒸馏酒是在元朝的时候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元朝以前,酒的度数都比较低,比如,到了南宋,陆游还有诗云:“迎霜新兔美,近社浊醪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我们的酒还是停留在“浊酒”的状态,跟现在的白酒区别很大。

不用说,远在商周时期,老祖先们喝的酒自然是浊酒。那么,既然是浊酒,讲究人自然要过滤后才饮用。把现在已经出土的这些青铜器做个筛查,除了铜爵,还真的没有哪个更适合用于过滤的。既然如此,铜爵上的立柱是用来干什么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具体用法,我找了一张图,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详见图三)。

第二个角度,很多青铜器的出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管是什么物件,其实不少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青铜器也不例外,不管是虢国墓地,还是已经发掘的楚国、随国大墓,很多青铜器都是有组合现象的,这不仅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息息相关,也跟当时生活习惯有莫大的联系。

图八:妇好墓还原图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都是以“事死如事生”的理念铺开的,所以,很多墓葬的形制其实就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写照。也就是说,这里面就有文章可以做了。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商朝时期,青铜爵大部分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与另外一个青铜器如影随形——觚(如图四)。而且,它们的组合还十分有规律,墓葬规格较高的,觚和爵的数量就多。最简单的组合就是一觚一爵。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即使最简单的组合,也是将觚和爵配套的,那就说明,当时觚和爵是一起使用的。

细看觚的造型,犹如喇叭,与现代的很多杯子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显然,与爵相比,觚比爵更加适合饮酒。那么,直接入口的酒应该是从觚出去的,而不是爵。那么爵应该就是用于饮用之前的某种工序,所以,用其滤酒也就说得过去了。

那么,除了滤酒之外,铜爵还有其他功用吗?自然是有的,永远不要低估老祖先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二里头遗址、沣西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爵,曾经发现了很重的烟炱痕迹,这就说明,爵可能也用来温酒。现在的白酒是不能温的,温了,酒精就挥发了,可那时候的酒都是温着喝的,《三国演义》里面“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也有此说。除了用火来温酒之外,我认为,古人也有可能用热水来温酒的,将热水盛放于某个器具中,类似于洗或盆,将爵座于其内,达到温酒的目的。当然,这个观点只是猜测。

综上所述,青铜爵的用途也就基本上浮出水面了,它应该不是直接饮用的酒器,而是存在于饮酒之前的某道工序里。从盛酒的器具里将浊酒倒入铜爵,经过过滤和加温,再从其中倒入饮酒器内,可见,当时的贵族是多么的讲究,这其实也增加了很多喝酒的乐趣。

铜爵体积虽小,但设计却如此复杂,结构如此精巧,各部位之间浑然一体,又各有分工,即使处于高科技时代的我们,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吧,欢迎留言讨论。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