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为本,创新为魂。近年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以社会效益为重,在继承优秀传统木偶艺术的基础上,对木偶的表现形式、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使木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走进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演出
11月11日下午,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演职人员走进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小时的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走进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演出
演出中,木偶和人偶相结合,生动活泼的剧情、惟妙惟肖的演出、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受在场学生的欢迎。
学生:“木偶,这个不是很了解。”
记者:“第一次见到这种表演吗?”
学生:“嗯。”
记者:“觉得有意思吗?
学生:”非常的有意思。”
学生:“我就觉得以前那种木偶剧表演的太死板了,不好看,今天看了这一场木偶剧,我觉得一下改变了以前的想法,它给我的印象就是偏现代一点,用一些流行的语言,我觉得这样就很吸引我们小学生。”
孩子们在观看演出
今年8月以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已走进铜川市、西安市鄠邑区、长安区给孩子们带去了三场儿童剧惠民演出。按计划,今年,他们将演出45场。
精彩的演出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副院长 张浩:“去年我们才有40场左右惠民演出,上半年因为疫情一直没下去,所以下半年想把这个演出再扩大。有好多孩子压根都没看过木偶剧,到农村去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看演出,我们也是想通过演出,把我们现在能保留住的木偶,把它想发扬光大,传承吧。”
演出现场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2014年陕西杖头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木偶戏资料照片
近年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以社会效益为重,在继承优秀传统木偶艺术的基础上,对木偶的表现形式、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使木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刚刚落幕的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上,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与汉中洋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打造的原创大型音乐偶剧《朱鹮·朱鹮》参评文华奖,获得了多方好评。《朱鹮·朱鹮》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古洋州(今洋县)人与朱鹮的故事,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大型音乐偶剧《朱鹮?朱鹮》
该剧利用开放式舞台,将木偶、皮影等充满陕西元素的民间传统艺术巧妙融入剧中,辅之投影、动画等现代表现手法。“老技艺”与“新科技”融合,让舞台层次更加丰满,也呈现出多样的趣味色彩。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院长孟丁接受记者采访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院长 孟丁:“我们这个剧有40多个人,《朱鹮朱鹮》是一个剧,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有故事的衔接。”
大型音乐偶剧《朱鹮?朱鹮》
立足陕西,背靠秦岭,讲好本土的故事。孟丁说,《朱鹮朱鹮》是他们倾力打造的“秦岭四宝”系列主题偶剧之一,第二部《熊猫胖达寻亲记》目前刚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创作。
《熊猫胖达寻亲记》以熊猫为主角,讲述了未来世界的熊猫胖达因受到盗伐林木者的惊吓和父母失散,而开始了奇幻惊险的寻亲之路。在胖达的寻亲过程中,他认识许多朋友,有致力于救助动物的善良人类沫沫,还有仇视人类的山岭飞鼠。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胖达常常思考——“人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最终,胖达依然选择相信人类,也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该剧计划明年暑期搬上舞台。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院长 孟丁:“我们这次就打算用一些动态的东西,荧光棒,看不到人,光是一个影像在动,这是我一个想法,看后边跟舞美沟通。”
孟丁介绍,该剧将打造360°沉浸式开放舞台空间,削弱舞台与观众区之间的界限,使观众身临其境,与角色现场交流并推动剧情的发展。
《熊猫胖达寻亲记》编剧李华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孩子对木偶皮影的认知可能更偏于戏曲,大家会觉得这东西很陈旧,所以,她希望从自己的创作开始,让大家对木偶皮影有一个改观。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导演李华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 导演 李华:“我希望剧院做的偶剧,它如果要时尚一点,它就更偏现在音乐剧的方向。要找到新的形式,这些新的形式是为我们传统文化服务的,让我们的中国观众知道,我们的传统技艺不是那么陈旧的,它有新的绽放的可能。”
近年来,陕西民艺创排的儿童剧《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太阳神鸟》《梦森林》《丝路精灵》《天鹅公主》《朱鹮·朱鹮》等精品剧目,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际大奖。与美方合作联袂创作的《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荣获国际金奖,先后出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圆满完成各项国际文化交流任务。
大型音乐偶剧《朱鹮?朱鹮》演出片段
“这些成绩对我们来说是鼓舞也是鞭策,”孟丁说,守正为本,创新为魂,在岁月的演变中,他们将继续传承好木偶戏,让其在时代的沃土中吐露芬芳。
监制:康乐群
责编:王渭征
记者:曹媛媛
听陕西︱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