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进补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几个?

2020-11-29新闻10

中国人自古就有进补的习惯与爱好,大家送礼、去医院探视病人也喜欢带补品,比如人参、燕窝、冬虫夏草、当归、黄芪、鳖精等。确实,正确进补可以起到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改善体质、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美容护肤等作用,但是,中医对该不该进补和如何进补是有很多讲究的。

那么,作为非医学专业的人在运用中药补益身体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辨清自己的体质再进补。《灵枢·寿夭刚柔篇》中曾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出生以后,其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等都不相同,有人瘦弱、有人强壮,有人矮、有人高,有人体质偏阳、有人体质偏阴……除此之外,人在后天生活中由于受地域、经历、习惯、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体质进一步差异化。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体,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补药能完全适合你,不能盲目跟从,不能“千人一方”。这才是养生的真谛,才不会因为错误的养生方法导致体质发生偏颇而危害健康。

要搞清楚你的体质该不该进补,中医学有个基本原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言外之意就是,虚才能补,不虚不能补,实证不仅不能补,还需要泻。

不该补的乱补,不仅仅是浪费钱的问题,有时候问题要严重得多。比如说人参能大补元气,不该吃的人吃了,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医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人参滥用综合征”,就是不该吃的人吃了人参,或者该吃的人吃过头了,会出现全身玫瑰样疹、瘙痒、眩晕、头痛、发热、出血、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甚至出现人格丧失和精神错乱等。有报道,浙江某肿瘤研究所做科研,用“人参丸”预防肠癌,结果出现了很多人吃出高血压甚至尿毒症死亡的例子。

其次,虚不虚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不能跟着感觉走。比如说疲劳、乏力不见得是虚,性功能减退也不一定是虚,头晕、手脚心热、盗汗等也不全是虚,都可能有假象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胡乱进补,要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帮忙把脉诊断,看看到底是不是虚,再决定该怎么补。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则病例:

胡某某,女, 55 岁,解放军某医院护士长。咳嗽半个月,血压突然升高,细问却并无高血压病史。自述单位发了鲜王浆,认为是好东西,每天坚持服用。服用后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咳嗽不止。

查病人舌苔黄腻而厚,遂确定用清热利湿法治疗,处方为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0 克,黄芩 15 克,法半夏 10 克,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另外,嘱其一切补品不可再服,饮食清淡。几天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咳嗽也趋于好转。

由于不该补而进补导致的高血压,我曾经治疗过一些。有的人发现家中的保健品快过期了,也不管是不是适合就开始吃,还不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而是加倍地吃,结果很快血压就升高了。这样的高血压都不是真正的高血压。

最后,即使是身体虚,也要分清楚是哪种虚——是气虚、阴虚还是阳虚?搞不清楚就乱补,不仅对身体起不了好作用,没准儿还会帮倒忙。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怎么补,辨证地进补。

另外,我们要分清药食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的四气属性和“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属性),再合理搭配使用。

药食的四气又称“四性”,代表它们各自寒热的程度。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这就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这就说明它具有热性。许多药膳都是依据温热寒凉来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需要采用什么食材、药材,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本来是说药食分为酸、苦、甘、辛、咸 5 种真实的滋味,但中医学说的五味有时和真实的滋味关系不太大,主要是说的药食的性能。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酸有收敛、固涩、生津的作用,例如乌梅、五味子等;苦有通泄、燥湿的作用,例如杏仁、枇杷叶、苍术等;甘有止痛、补益、调和药性的作用,例如熟地黄、人参、甘草等;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咸有泻下的作用,例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除了药物进补和食物进补,补的方式还有很多,均衡的营养是补,适当的运动是补,充足的睡眠是补,愉悦的精神也是补……总之,只要对自己身体有益的就是补。从这些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高明的养生者。

记得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小帖子,内容大致是说“中国人都怎么了,怎么到处都在说养生?是没事干了还是怎么了?特别是个别老年人,一天到晚不关心别的事情了,只注意养生保健问题……”

其实,关心养生当然无可厚非,还应该提倡,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裘沛然教授就曾经说过“养生莫贪生”。

不少危重病人,凡是能够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的,大多心宽体胖,抗病力增强,元气逐渐恢复,病情逆转渐入佳境,甚至完全康复。而越是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越容易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常加速恶化,很多人预后不良。

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龄大些的朋友兴许还记得,在四五十年前,我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有个风俗,就是家里放着一口棺材。这叫寿材,人老了,早早准备好,早早有思想准备。可见传统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多么坦然。

我听说一个老太太,山东德州人,因为一身病,医生都认为她活不长。既然活不长,就自己准备好吧,所以四五十岁时就自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然后就是按时吃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她的棺材三番五次被别人借用——心肌梗死的,脑梗死的,想不开自杀的,来不及准备棺材,就先用她的,然后再做好新的还给她。结果这位老太太把村里同年龄段的人都熬走了,还活得好好的。

裘沛然先生活了97岁,他的经验之一是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以审美的眼光打量这色彩缤纷的世界,诗意地活在真实的生命感受之中,那么健康长寿就将悄然而临。

我们单位一位70多岁的退休师傅,以前是管理单位库房的,一次在门诊见到,她说自己很少出来,因为家中有10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听说她母亲这么长寿,自然要打听有什么秘诀。她说一是基因好,二是心胸开阔。心胸开阔到什么份儿上呢?说在很多年前就给女儿作了一首打油诗:“我受罪,你受累,不如死了倒干脆!可老是不死怎么办?我继续受罪,你继续受累!”看看,这种乐观的心态,反而让人更加长寿。

套用一句古代大德的话,你若问我咋养生,“云在青天水在瓶”。生活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平平淡淡才是真。

#食疗食补#高血压#延年益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