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在阜平县采访
“作家只有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写作行为与书写对象聚焦于人民,向现实生活的深处开掘,向精神思想的高出探索,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有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自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文学讲座《文学的力度最终体现在精神气度》
一、采访纪实
“越野车驶进狭窄陡峭的山谷,前几天下过的一场雪突然变得厚起来。在县城,这场雪已被冬日有些疲软的阳光晒化,而这里,宛若雪下在昨日的晚间,厚厚的,在车轮底下打着滑……”。
这是我写在2020年春节之前,跟随关仁山去胭脂洞采访的一段日记。其时,关仁山接受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扶贫办下达的任务,对阜平的脱贫攻坚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这个任务意味着关仁山的脚步要踏遍阜平的千山万水,去寻访每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每一个荡气回肠的瞬间。
胭脂洞是他寻访过的众多的阜平自然村之一。阜平有许多这样的自然村,用文人的描述就是“生存在大山的皱褶里”。这些大山有的巍峨,有的峭拔,有的端庄,有的灵秀,但皱褶里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被层层叠叠的大山遮盖住,沿一条陡峻、像蛇一般蜿蜒的山路攀爬,梳子似的梳理开茂密的树木和枝叶,在半山腰蓦然看到石砌的墙角,才猛然意识到,哦,这里藏有一个村庄!
这样的村庄在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中,率先成了规划中的移民搬迁村。要永远地拔掉“穷根”,就需要将村民整体搬迁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此时,阜平的脱贫攻坚战已接近尾声,很多百姓已经搬迁到阜东新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
与村民下山的脚步正好相逆,关仁山要沿着他们下山的道路走回这些皱褶里。刚刚接受的任务让他像只辛勤的蜜蜂,把散落在2496平方公里大山深处隐藏的感人故事一一发现并挖掘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无疑是对平原长大、身体微胖、长相儒雅的关仁山脚力的一个挑战。
世界上总有两种人,一种用身体做笔,在大地上挥斥方遒、畅写梦想;一种用天地做笔,在纸页上描绘用身体书写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仁爱、道义和梦想。关仁山无疑属于后者。
攀向胭脂洞的路越来越细,越来越陡,路右侧就是深深的悬崖。当车在已被山风吹得溜光的雪路上打滑时,从小生活在山区的我隐隐担起忧来。但关仁山并不关心自身的安危,他在担心胭脂洞村民的出行。他问随行的本地散文作家惠彦,这样的路,如果大雪封山怎么办?孩子们上学怎么办?有人生病了怎么办?问这些问题时,他双眉紧锁,常常带笑的眼睛有了深深的忧思。
来胭脂洞之前,寒风刺骨中他已在阜平采访了一周。老天好像故意考验这个常年坐在温室写作的人,连续下了两场雪,雪不大,但像狗皮膏药般粘在崎岖的山路上,山风扬起沙子般的雪粒,砸在车窗上噼噼啪啪地响,底下的车轮像风扇一样呼呼地旋转。车上关仁山的大脑也在旋转,大脑的旋转把民生问题、国家政策和他正构思的篇章联系在一起。往往是,白天采访一天,晚上加班把采访的内容整理下来,路上又开始了第二天的思考。这些思考贴着百姓的生活,因此文字就带上了百姓浓浓的气息。
胭脂洞四周都是雪,从山顶穿过来的阳光打在一头正挂树上已被开膛褪毛的猪身上,旁边热气腾腾的一口大锅,围着一群人。这是已经搬到新民居的村民,趁雪后初霁的大晴天,把喂养了一年的猪杀掉过年。关仁山喜欢这样喜庆的场面,虽然脚下血水脏污了地面,但他立刻投入到人群中,同他们握手寒暄,问他们生活得怎么样?新民居还适应吗?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对农民的理解和热爱,迅速让他由一个城里人变成乡村人,由一名作家变成百姓。百姓围住他,七嘴八舌地和他拉家常。他拿出采访本,在嗖嗖的冷风中,记录下每一个村民的话语。一个入赘到外县的男子对阜平的变化有些艳羡,问他能不能帮忙再把户口迁回来。关仁山笑道:“这得问你媳妇愿意不愿意?”
笑声中,事先联系好的受访人把关仁山拽到家里,拿出自家炒的北瓜子。关仁山和老乡面对面坐到炕沿上,像多年不见的朋友,聊得热火朝天。悲伤处,他和讲述人一起唏嘘哀叹,甚至流泪,高兴时两人一起爆出笑声。临走,关仁山要了老乡的联系方式,说过完年再回来到新民居看他,临走,老乡非要把一把北瓜子装到关仁山的衣兜里。
关仁山在阜平县采访
二、阜平是我的第二故乡
2020年11月7日,在《太行沃土——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纪实》新书首发仪式上,关仁山深情地说,阜平是我的第二故乡。
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
此刻,这本厚度达348页,25万多字的纪实报告文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封面图片是一块深褐色裸露的土地,清晨的阳光洒在土地后面的山坡上。熟悉太行生活的人知道,这是一片春日的土地,农民已用犁杖归拢成畦,在上面播撒了种子。这些种子势必会郁郁葱葱,等待秋日的收获。收获的果实也是金黄的,和土地、太阳一个颜色。
我轻轻翻动着纸页,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这些熟悉的名字和场景在我脑海里一一闪现。恍惚间,我是在翻动我县的一面面山,一条条河,一个个在土地上行走的背影和背影里胸怀的那一份份梦想——我是在翻动大时代背景下那一幕幕实干的场面。这个场面以全景式展开,涵盖了我县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医疗、保险、文化、产业、手工业、扶贫,更多的是描绘脱贫攻坚的人。他们的艰辛和疲累、幸福和期待无不占据着写作人博大而又悲悯的心灵。
为了完成这本书,关仁山采访了一百多号人,书写了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以他居住的职教中心公寓楼为核心,路线呈四散状散开,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沿不同的山路盘旋,然后钻入不同的山村。即使土生土长的阜平人也不见得钻过这么多沟,走过这么多路。他就像一位孑孓独行的朝圣者,在阜平的山山水水间穿行,露珠打湿了他的衣裳,阳光洒在他的肩头,使他浑身洋溢起暖暖的金色。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脱贫攻坚战中,虽说大家齐心协力共赋脱贫致富新篇章,但还是各忙各的。关仁山不同,他需要把各个领域的故事都装进他的采访本,装进他的大脑深处,然后让其成长为一本有温度的书。可以说,《太行沃土》犹如在阜平诞生的婴儿,从它的孕育到出生,每一步都蕴含着写作人丰厚的情感和深深的挚爱。如果说,阜平人用匍匐的姿态在大地上行走,而他则是用手中的笔和满腔的情描绘他们赤诚的心灵。
关仁山在阜平县采访
阜平,怎能不成为《太行沃土》写作者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采访过的人,都成了关仁山的朋友。他们互留联系方式,有的三番五次邀关仁山到家吃饭,有的临走还把刚刚采摘的大北瓜搬给他。关仁山经常为这份淳朴的感情动容。他动容的方式,就是反反复复讲述他们的故事,情到浓处,眼里满含泪花。他说,阜平的山川我走遍了,又结识了那么多淳朴的老乡,同他们有了亲人般的感情,这是他写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关仁山是个把朋友挂心上的人。2020年7月24日,由他带队的全国知名作家看阜平的采风团来到骆驼湾。其时,他正在阜平采访。上午结束了采访任务,下午匆匆赶到骆驼湾和作家们一起活动。晚饭后,大家吵着要他的墨宝,于是,他借了一间活动室,铺纸研墨,满足同道中人的要求。拿了墨宝的人陆陆续续回屋休息了,人逐渐稀疏,他还要写几幅。他说,采访中,有人向他要字,他要趁这个机会满足他们的心愿。他凝神聚力,笔走龙蛇,几幅苍劲的大字跃然纸上。向他要字的人,是慕他的名气,而他,则是把对乡亲的深情凝于笔端。
关仁山在阜平县采访
三、由书写扶贫到文化扶贫
作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在采访之余对阜平基层作家分外挂念。2020年4月,全国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国家号召疫情轻微地区复工复产。关仁山又一次来到阜平,进行采访。
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让我们转告大家,阜平是块红色土地,是出大作品的地方,阜平作家应该拿起手中的笔描绘故乡,描绘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我趁势提出,是不是和当地作家见个面,座谈一下?我是有私心的。作为山区,阜平很闭塞,在文学领域能见到一位获得过鲁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全国知名作家实属不易,趁关仁山在阜平,何不让他把写作的真经同阜平作家谈谈?很多文友听说他在阜平采访,也有想见他一面的愿望。但关仁山的采访写作任务很重,每天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我提这个要求是否过分?话虽说出来,但内心是忐忑不安又纠结的。怕关仁山拒绝,面子上过不去,又怕让他为难。没想到关仁山痛快地答应了。他说,他早就有此意,请尽早安排此事。
于是,就有了4月11日上午,他同阜平作家座谈的事。关于电子会标,我征询他的意见,他说,不用“热烈”、“座谈”、“交流”等字眼,就用“看望”二字甚好。这个低调亲切的字眼,让我霎时有了一种串亲戚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次,我们向他介绍了一部分农民作家。有的农民作家天生残疾,生活艰辛,是村里的贫困户,但仍怀有对文学的梦想和追求,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写作。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大约是在十月份,关仁山又一次来到阜平,进行《太行沃土》的补充采访。那天,有几个文友来看他,他把他的文化扶贫思想说了出来。他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文化扶贫,不但会提高农民作家的创作水平,让他们的理想和爱好变成生活实打实的辅助,也会对乡村文化起到推波助澜、水涨船高的作用。他让我们筛选几位有前途的农民作家,他亲自进行培训和指导,以实现他的文化扶贫理想。
对阜平的农民作家,这简直是天上掉个大馅饼的事,但对于这位理想的实施者,是要付出何等的心血和努力,要占用多少宝贵的创作时间啊?况且文学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天赋,不是培训和指导能解决的,但关仁山想试一试,他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阜平建立的感情,或许只有用文化扶贫的方式才能表达他心中的厚爱。他说,他就是一个写字的,除了用文化帮扶,还能手提肩扛为老百姓提水吗?
他的这个玩笑把文友们逗笑了,但笑过之后,是满心的沉重。这份沉重来自于关仁山对这片沃土厚重的爱。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20年11月7日下午,阜平作协20多位作家参加了关仁山《太行沃土》的新书发布仪式,其中有8位农民作家。会后,关仁山同他们见了面,并向他们要了作品。他要针对每一位作家的创作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在新书的扉页上,他给每一位阜平作家签了名。签名时,队列排成长长的一溜。时间在关仁山笔下一分一秒地度过。此时,阳光掠过骆驼湾大戏台对面的高山,照在戏台前面的广场上。戏台后面的会场内,关仁山正一笔一划地签名。他独创的“关仁山”字体,像对面的高山一样,连绵起伏,奇峰突起。
■来 源: 中国艺术报
■作 者:李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