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的脱贫故事

2020-11-27新闻1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布依族妇女的一种手工艺术,在布依族地区普遍盛行。如今,这根绣花针灵巧飞动,绣出了妇女们的致富渠道,编织出了出了美好人生。

在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紫云城东社区,有一位靠着刺绣走上幸福生活的绣娘——杨春妹,她是紫云县依乡春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靠着手中的绣花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善了一群人的生活。

杨春妹(左)

初见杨春妹时,她正在车间忙得晕头转向。“现在正有一批客人急需的订单,等我忙完手头的事就过来。”她向记者招呼道。

“我今年32岁,但在母亲的带领下,从12岁就开始接触绣花,可以称得上是绣花‘老手’了。”杨春妹说,小时候因家中贫困没有鞋穿,只好自己做鞋,刚拿起针线的她便给自己做了第一双刺有蝴蝶图案的绣花鞋,穿了整整一年。

14岁是杨春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家里原因她不得不早早辍学,在外省各个地方辗转。也是因为这个机缘,让她开阔了视野,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外面那几年常常能看见我们平时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在出售,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大家平时在家里绣的东西是可以卖出去的。”杨春妹经营刺绣的念头开始萌发。

2014年下半年,因为家庭贫困,杨春妹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此时的杨春妹已经结婚,婚后的她在九岭织着布,剪着纸,绣着花,学习刺绣图案。这时,省法制办派驻的帮扶干部冯小山走访时发现杨春妹正在染布,通过了解发现布依族人染布、刺绣仅仅自给自足而已。

“为什么不把这么传统的、有民族文化的手工刺绣做成工艺品卖出去呢?”冯小山建议道,随即个人掏腰包给了杨春妹一万元启动资金,鼓励她发展刺绣业。

杨春妹一直在心里沉睡的嫩芽仿佛见到了阳光,开始奋力生长。

“我拿到这一万元后就开始在村里收购农户家自己手工绣的床单、衣服、花纹图案,再由冯主任销售,那一次就卖了有两万多元。”杨春妹回忆道,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信心,渐渐地,她开始自己带领家里的妇女开始制作床单。在冯主任一通电话提醒下,开始从单一的床单逐步做起四件套……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缺少经验和资源,她们做出的手工艺品销路成了大问题,杨春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定多走出去学习交流经验。

2016年3月,在相关单位带动下,杨春妹创办了紫云县九岭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紧接着挂牌、投产、营销一步步紧跟其后,由其亲手组团生产出来的布依族民族服饰、茶席、茶杯垫、床上用品等手工艺开始进入市场,并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迅速远销到法国、英国等国外市场。

成立合作社后,杨春妹仍然坚持凡事亲力亲为,收购材料、了解市场、参加专业类妇女培训……一边跑一边学的她精通不少知识和刺绣技法。

杨春妹正在参加手工刺绣比赛

2018年6月,杨春妹一家四口搬迁到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东社区。刚搬到城东社区时,杨春妹一直很焦虑:“我搬出来后,九岭的合作社可不能撤啊,还有订单没完成呢!城东社区搬迁的留守妇女们该如何带到我的合作社呢?”

把家安定后,她找到云岭社区服务中心和紫云县妇联,迅速在城东社区组建起了名为“绣娘”的培训团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破花、抽丝、搅线、织布、裁缝、刺绣、成衣等技术,将自己民族的刺绣、外出培训学到的技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向留守妇女传授“致富经”。

近年来,杨春妹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对民族刺绣手工艺品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手工艺品技能;另一方面团结妇女同胞,搞好技能培训,积极带动广大贫困妇女就近就业,脱贫致富,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得以照顾。

2018年8月,紫云县依乡村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城东社区成立了,公司成立的那天,紫云县工商联、县移民局和县妇联及帮扶单位协调解决的刺绣加工车间也投入使用。公司成立后,城东社区的“绣娘”队伍发展到128个,带动1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7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与公司连成结对。

“我们一家人能从九岭搬到县城,还成了城区市民,摆脱世代的贫困,得感恩于党的好政策。”杨春妹说,党不仅让她们脱离了穷根,摆脱了贫困,还让她刺绣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一个脱贫产业,不仅养活了自己,也带动了136个家庭脱贫致富。

杨春妹团队正在赶制订单

“下一步我打算继续坚持传承我们民族文化,扩大公司规模,带领大家走向更好的生活。”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年仅32岁的杨春妹有着无限憧憬。

两秒三针手不停,千针万线织锦绣。从九岭到城东,不过百里路;从农民到市民,不过是户口的变化;从合作社到公司,不过是规模的变化。杨春妹手中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不仅讲述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也带领着众多妇女走上脱贫致富路。(罗德丽)

#扶贫#就业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