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第一!第一!第一!“科创济南”交出“十三五”亮眼成绩单

2020-11-27新闻4

11月27日,记者从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在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名单中排名第81位、全省首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先后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重点城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济南高新区跻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4位。

五年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上档升级

一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规划。高标准启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入省级战略。齐鲁科创大走廊、新旧功能转换先行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中科院确定要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样,重点支持雄安、济南、海南打造全国科创高地,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人工智能和空间安全、医养健康两个省实验室正在积极组建,初步确定由行业内顶尖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

二是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落地“中科系”院所达14家,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其中“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正在争取进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三是新型研发体系初步形成。为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省市共同成立省内首个“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打造全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样板,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已转化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77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200亿元。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出任名誉院长。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近百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27个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孵化企业近70家。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成立,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5家。

五年来,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科技资源日趋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市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从5家增至49家,总量居全省第一;省重点实验室从12家增至93家,总量居全省第一;获批建设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从572家增至926家。

二是科技投入稳定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从133.05亿元增长到225.5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9%增长到2.39%。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从1.9亿元增长到39亿元,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扶持320项、兑现总额1.6亿元;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2078家、补助资金7.13亿元,获补企业数量和金额均居全省首位。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从2015年的20家增至2020年的80家。截至今年9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02件,比2015年的16.4件,翻了一番。济南市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从2015年的5457项增至2020年的9274项。“十三五”期间,济南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30项,其中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大学“复杂三维形状的高效生成、分析与制造项目”获2020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五年来,科技产业新动能加速发展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出台《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通过采取加大培训、政策引导、市区联动,部门配合等多种措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609家增加至2019年的2238家,年底有望达到2800家。分层次实施企业备案制度,独角兽、准独角兽、瞪羚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截至今年9月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5.24%,比“十二五”末的42.63%增长近13个百分点。

二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持续提速。100万平米大数据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阿里云创新中心、浪潮大数据双创基地、百度创新中心相继开业运营;加快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支持浪潮集团积极打造中国“算谷”。加快建设济南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海康威视、颐高、甲骨文、京东等一批“AI国家队”、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和项目、“山东省数字媒体金融创新创业共同体”园区先后落地。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量子雷达、量子芯片在济南实现产业化,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委员会落户济南,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在济南与“墨子号”卫星对接成功。北斗导航、航天科技、人工晶体等尖端项目相继落地,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正式启用,全球首家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2019济南国际超级计算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重汽全球首款无人驾驶电动卡车投入运营,伊莱特重工直径16米的无缝轧环机打破世界纪录,浪潮集团获批全省首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齐鲁制药位居2020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第四位。

五年来,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由24家增长到55家;打造“泉城众创空间”品牌,全市众创空间由61家增长到139家。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打造科技金融大厦,引入“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全力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已经打造成为省会济南最具活力的双创共同体,自2017年运营以来评估专利金额达6.8亿元,累计发放科技贷款约60亿元。省市共建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成功揭牌,构建成果转化“1+6+N”平台,打造全省技术转移枢纽和策源地,成立以来挂牌金额达48.60亿元,成交金额29.24亿元。五年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1亿元增至304亿元,增长了近10倍,跃居全省第一。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全力推动省会经济圈城市一体化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科技新11条”“高校20条”“济南人才新政30条”、科技创新券制度、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以及50余项配套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围绕国家自创区建设,推进高新区放权改革创新试点,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重点围绕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建设等,积极制定出台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

五年来,科技开放和双招双引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科技招商重点发力。“十三五”期间,分层次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在济建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215家。其中与中科院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引进“中科系”院所14家。

二是招才引智强力推进。“十三五”期间,引进院士及诺奖团队30余个,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及团队50余个;全省首家山东“院士之家”落户济南,首批吸纳91名院士会员。充分发挥泉城系列人才工程带动引领作用,2016年以来,全市共支持企业引进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创业人才73人,引进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创业团队39个;支持企业培养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创业人才64人,培养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69个。

三是科技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第十届中国—意大利创新活动周成功举办,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顺利揭牌。海外企业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总数达51家。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3188个优秀项目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量从2018年的382个,增加到2020年的1769个,累计推动152个海内外高科技项目成功落地济南。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报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