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帽扔到乌江底。”日前,贵州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山区人民打通希望路;技术助农、开渠引水,在风沙盐碱地上种活“摇钱树”;易地搬迁、建房增产,让贫困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从雪域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巴腹地到西南边陲,“最火热的脱贫实践”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更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全球减贫事业虽在推进,但并不乐观,依然有很多人面临饥饿与贫困的威胁,一些国家的贫富差距还在越拉越大。再看中国,不仅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当初发展底子也薄得可怜,却为何能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既是几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结果,更要从“为了谁”上寻找答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从“让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精辟论断,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样的价值旨归,决定了“中国之治”的方向,并由此展开一整套制度安排。
自古以来,“物阜民康”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可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生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设想,都从未“梦想照进现实”。究其原因,除了农耕时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更关键的是受制于松散的社会形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结合在一起,才释放出前所未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动力。脱贫攻坚战,党中央挂帅坐镇,各省区市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资源统一调配,中央财政大力扶持贫困地区,为“战役”提供重要支撑;地方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各地优势互补、长期协作,通过对口扶贫实现“1+1>2”的发展效果……全国一盘棋,一张蓝图干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了社会公平,让最大多数的中国人参与进了发展进程、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脱贫之路,道阻且长,在这条艰辛长路上,洒满了一代代奋斗者的汗水。多年来,一大批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哪里有贫困户、哪里就有党员”“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他们“拿命开渠、铺路”,以愚公移山的行动,鼓足人民群众“黄土变金”的信心,扶起“我要富”的志向;他们“走田埂、爬陡坡”,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力求开对药方拔除“穷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党员干部以身示范、担当作为,激起的是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志气与决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14亿中国人万众一心、同风共雨,哪有干不成的事?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方面,脱贫群众可能还没“站稳脚跟”,还得查缺补漏、动态清零。另一方面,还要继续严肃对待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着力攻坚相对贫困问题。总之,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中国人还会有更多梦想成真,中国故事必将更加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