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导之以德教者 如何理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

2020-07-22知识7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利益去诱惑,用情感去打动,用道理去明了,用威严去胁迫,教授给以捕鱼的技术,用法律去束缚,用行为去引导,用恒心去勉励,以恒心保持久远,以恒心去学习(即坚持去学习),行为要符合道德,用道德去引导,用礼制去同化,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段话具体什么意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经解】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如何理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 直译:以行政管理来指导教育公民,以法律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老百姓只能做到避免违法犯罪,而没有荣辱道德观念。以道德素质教化公民,以社会公德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教养礼法来规范社会秩序,才能让全体公民既有荣辱观有道德,又能做到社会规范有序,长治久安!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法律刑罚为辅,来规范社会秩序。但是,一直以来,不管东西方,几千年来,都是法制和道德教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当代社会,是以有形的法制为基本手段,以无形的公共道德理念为行为准绳,来规范维护整体社会和谐运转。德教的名词解释 德教本为中华文化之精粹所成,为匡世利道之大法,能遵者必贤才,失者庸也。今华夏得天独厚,运至中天。虽社会物质丰富,但古国文明则未尽人遵,使之失断多年。今已造成老者不传,中者不专,小者难识。故今世态所见,皆为图名利、华贵,使人心不古,道德不遵,纲常尽失,此乃世态之危险境况。但天心谅悯,救世于今,令仙佛下凡普渡,宣化道德伦理,让世人得以醒觉,及早修立道德,建造和睦世境,平衡世态之不偏,也继中华美德于不断,承古训于未识。今众生有缘结识紫门,便是佳缘所证,可先闻鸾音而明道理,此便是紫门鸾操之意义,也乃上苍之所盼,望众生明之。众生所参之缘为德教,但何为“德教”?“德教”者,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之教,其义本略同,但其所作有别,其名则有所分,如此,生等便可明了。但德教之宗旨、目的、意义则应先明白,不然不知自身所为而受人所牵,此也会使生迷失方向而难达目标。本经典所云:“十章八则”,便可明知修德入道之为何,也乃修身立德之先“知”,其身行力作,可得目标也。德教之所为,人类世态所同遵,便是其劳操之伟大。其除宣道扬德,同时也施济穷困,助脱有助者得于顺安,广发慈悲之念,身修而作范,导亲引友,共沐德泽,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耻且格”是什么意思? 原句为211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261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4102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1653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今能借鉴吗?为什么?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今当然有借鉴意义。老子的这段话出自《道德经》三十八章,在这段话之后,老子还有进一步的表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一并摘录于此,以免断章取义,让读者不明所以。通俗解释如下:老子《道德经》分“道经”和“徳经”两部分,三十七章之前是“道经”,三十八章是“徳经”的第一篇。老子在这篇里说的是,徳分为上等的徳和下等的徳,具有上等徳的人,自身已经与徳融为一体,已经心中没有徳这个想法了,所以,他是真正有徳;具有下等徳的人,他每做一件事,都在想着自己是在对别人施徳,所以实际上那种人无徳。不过这里的无德并不是说没有徳,而是比“上徳”次一等的“下徳”。上徳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下徳是有意而为,是用心指使而为的,不是自然浑成的,必然落于下乘。下面老子又把“徳”与“仁”、“义”、“礼”相比较,认为“失德”后必然每况愈下。失去了“徳”,只好去推行有作为而无目的的“仁“,失去了“仁”,就只好去推行有所作为而存在目的的“义”。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怎么理解?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有归服之心。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相比刑罚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阐明了重视道德在规避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但却完全忽视和弱化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依法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法制才能充分发挥,国家长治久安才有保证。如何做到\ 立德:树立圣人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辞源·合订本》)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树立高尚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广而施之,可以惠及社会,可以泽及未来。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就有重立德的传统。《大学》第一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修明最高最大的德行,“止于至善”是要把这种高尚的道德修明到最完美的境界。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都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把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外来思想与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有些人盲目崇洋,有些人墨守成规,有些人无所适从,有些人迷失了自我。再者,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已不再是一方净土,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因此,重视师德,加强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立师德以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