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康复室内,老人正在志愿者的指引下使用康复器械。受访者供图
走在龙华的街头上,一眼望去,几乎都是年轻人的身影。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对于龙华而言,养老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龙华区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1.32万人,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12.6万人。若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10%的标准定义老龄化,龙华依然很年轻。
然而,2020年10月,龙华区却推出了“1+3+4”养老服务系列政策。该系列政策包含“1+3”个主文件和“4”个规范性文件。
未来,龙华将建立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其中,长者助餐实现街道、社区全覆盖,全区平均每个社区拥有1.3家社康中心,居民1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在老龄化社会看似遥不可及的时候,龙华区布局养老政策体系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带着疑问,笔者与龙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政协委员和社区养老从业人员展开了对话。
撰文:吴治聪
现状
养老服务起步早,老龄化尚未来临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32万,常住老年人73.04万,实际服务管理老年人114万。目前,深圳尚未触及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门槛。但据深圳民政局预测,深圳将于2027年步入老龄化社会。
2017年,深圳全市非深户人口的平均年龄33.9岁,在各区中,年龄最小的为龙华区的32.2岁。时至今日,龙华区人口的平均年龄依然在全市的平均线以下。相比拥有10万户籍老人,全深圳总数1/3的福田,龙华区现在的养老压力并不大。
通过研究其他城市的养老工作案例,龙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彦军说道:“基于目前的人口数据,我们预判龙华区步入老龄化会比市内其他区更晚,但还是选择未雨绸缪,先打好基础。等到步入老龄化时再来重视养老问题,有可能会为时已晚。”
其实,早在“1+3+4”养老服务系列政策推出前,龙华区就已经在社区养老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涌现出了很多社区养老的典型案例。当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养老服务阵地受到了辖区老年人的热烈欢迎。
以龙塘社区为例,民治街道老年大学就坐落于该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常年开办各种课程。据龙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主任熊郡介绍,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设施十分“抢手”。同时,社区还培育了两个社会组织,组织成员以55—65周岁的老年人为主。他们也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的平台,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例如:垃圾分类宣传、居民议事会等。
龙华区民治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坐落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其中用于为长者提供服务的区域面积达1309平方米。在医养结合方面,该地不仅与社康中心仅一墙之隔,还设置了理疗室和康复室,由专业中医师提供的推拿、针灸等服务的价格仅为市场价的1/4。在志愿服务方面,北站社区自发组建了助老服务队,由32名长者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定期回访、物品代购、就诊陪同等服务。
新政出台后,2016年开始实行的长者助餐服务也有一定的变化,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补贴申请的门槛,也提高了政策优惠的力度。通过研读“1+3+4”养老服务系列政策,笔者发现该政策一方面优化了原先的服务,弥补短板。另一方面则是将优质养老服务的范围扩大化,像龙塘社区、北站社区的案例将会被广泛复制。
布局
居家养老是主流,场地和人才是重点
养老,一般可以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按照“9073”的养老格局,有9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居家来解决养老问题。李彦军认为,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新政策的落实,难点在于场地和人手。
当前,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的首选。新政策出台后,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享受“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福利。其中,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就是通过对卫生间、厨房、卧室等区域进行无障碍改造。
《深圳市龙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指出,针对龙华区户籍年满60周岁经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平台指定医疗机构评估为中度、重度失能的和年满80周岁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和智能产品配置服务。补贴标准为3000元/户,不足3000元的据实补助,超出部分由申请人自理。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都面临着人员短缺和技能培训的问题。这两种养老方式,主要是针对健康的老人,专业性要求并不是特别强。据悉,今年龙华区开展了6场家庭护老者培训,累计培训家庭护老者680人次。家庭护老者主要为老人家属,或者是保姆。
在社区养老中,龙华区发现培养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是另一种选择。据北站社区养老义工余佩文介绍,该社区的老年志愿服务队成员,全部都在上岗前经历过沟通技巧、健康养生、居家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新政实施后,龙华区将成立养老服务协会统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每个街道也会成立1个以上志愿服务组织,每个社区组建不少于30人的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力争到2025年,全区注册养老志愿者总数达到1500人以上。
为何要提前布局养老政策体系?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抢夺阵地,尤为重要。龙华区在《深圳市龙华区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规定,要通过规划新建设施和整合闲置资源,合理布局辖区养老服务设施。
“以后所有新建的楼盘都要规划不少于750平方米的用地用于建设养老设施,在社区做嵌入式的养老院也能够缓解养老床位压力。”李彦军举例说道。
此外,政策还规定未来龙华区的所有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500㎡,床位设置不少于30张;社区长者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小于750㎡;小区长者服务点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00㎡。
未来
智能化设备助力,养老产业迎来新机遇
随着新政的推出和落地,“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形成将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养老服务。除此之外,在“1+3+4养老政策”的影响下,智能化手段介入养老也成为未来的趋势。
此前,龙华区就已经在智慧养老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为孤寡老人配备智能化穿戴设备,随时了解他们的健康和人身安全。2017年,龙华区已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开发了龙华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并在长者助餐、居家养老等领域实践应用。
《深圳市龙华区关于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出,未来,龙华区将基于区政务外网云平台,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该系统包括老年人信息、老年健康安全、养老服务、长者助餐服务、养老场所、养老志愿服务、老年福利补贴7个功能模块。
关于智能穿戴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龙华区政协委员马静评价道:“目前智能穿戴设备趋于成熟,设备的普及并不困难,关键的还是后期的运营和服务供给。”
新政出台后,不少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开始关注龙华的养老产业。对此,李彦军认为,养老虽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是依据深圳当前的老龄化程度和市场需要开始布局养老投资,回报周期会较长。其实,在众多的投资者中,大投入的很多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投资养老不仅是因为经济目的,还有社会效益。
养老产业的兴起,一方面要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壮大,另一方面需要改变老人的消费观念。马静表示,现在70—90岁的老人出生于1930年到1950年之间,那个年代的老人可能有过饥荒和战乱的经历,生活十分勤俭,舍不得在养老上投入。而《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有可能为这个年龄段的失能老人带来实际上的帮助。
据悉,《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即将于2021年3月1日开始执行,该条例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保障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这也意味着,长期护理保险能够为失能老人享用养老服务,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对于是否鼓励资本进入养老市场,马静持谨慎态度。她认为,政府的补贴主要用于兜底,盈利依然需要靠市场。如果企业是奔着政策红利而来的,投资养老不一定能够达到他们的预期。养老不同于其他产业,做养老需要坚守初心并愿意长期投入。
转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