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感恩节,
笼罩在分裂的阴霾之下,波谲云诡。
美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分裂危机,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北战争,也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美国全国性节日。在今天这样的日子,谈论感恩节,别有一番意味,被制造出来的感恩节,其实是为了重塑美国国家认同。
清教徒的节日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感恩节不算太陌生,至少在美剧中时常能够见到——这是一个要吃火鸡的节日。而事实上,感恩节的起源是“宗教性”的,感恩节一开始只是马萨诸塞州的地方性节日,伴随着清教徒的迁徙,这个节日也在不少地方扎根,但终究也只是地方性节庆。
关于感恩节起源的传说还是值得一提的:
传说当年,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在国内受到压迫,流亡他乡的那群人)首次庆祝了感恩节。这批来自英格兰的清教徒,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来到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们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种植玉米、狩猎、捕鱼等本领。在第二年欢庆丰收之时,英国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感谢上帝施恩,因此有了第一个感恩节。
必须要指出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传说。加上之后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这个传说确实非常不靠谱。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认清感恩节的宗教意味——真正要感恩的对象是上帝——这是一个属于基督教清教徒的节日。
套用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对于清教徒来说,上帝的保佑是确保“天命”与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是必须要感恩的对象。
战争中的节日
感恩节成为美国国家性的节日,是从林肯时代开始的。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美利坚面临着分裂的可能。战争一开始,在人力物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北方居然遭遇了不断地失败。直到1863年7月,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击败了南方的常胜将军罗伯特·李将军,这起战役就像萨拉托加战役一样,让北方重整了信心。
当时北方有一位女作家和记者,名叫萨拉·约瑟夫·黑尔(Sarah Josepha Hale),她是坚定反对奴隶制度的,当听说葛底斯堡胜利的消息之后,她坚信这是上帝庇佑的结果。因此她专门为当时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写了信,认为美国人应该建立全国性的节日来感谢上帝的恩典,并且还建议将日期定在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这个想法,与林肯一拍即合。林肯总统正式宣布感恩节定于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并发表感恩节演讲:
“建立依靠全能上帝之心和谦卑痛悔之灵是每个国家和个人当尽的责任;他们当存着这样一个坚定的盼望:真诚的忏悔将带来怜悯和宽恕;他们当认识《圣经》里所宣告的,并被历史所证实的一个至高真理,那就是:尊崇上帝的国家必蒙祝福。
我们都知道按着这位至高者神圣的律法,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我们都本应当受到惩罚和整治。难道我们不相信这场使土地荒凉、性命失丧的内战之灾是对我们放肆之罪的惩罚吗?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当悔改在上帝面前。我们曾经接受过来自天上的丰盛祝福;我们享受了多年的和平和昌盛;我们在人数、财富和国力上的增长都是其他任何的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上帝。我们忘记了那曾保守我们和平,那使我们人数加增,又赐予我们财富与力量的恩手,我们被心中的虚假所欺骗,以为所有的这些祝福都来自于我们自己超人的智慧和美德。我们如此陶醉于不断的成功,沉迷于自我满足,以致不再向那创造我们的上帝祷告。
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全部美国人民当以庄严、恭敬和感恩的心,同声合一地承认上帝的作为。因此,我恳请全美各地的每一位公民,包括那些旅居海外的美国人,把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来庆祝,赞美我们那居住在天上的仁慈之父。”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中央权威得到强化,各州没办法像之前那样自行其是了,全国性的感恩节自此彻底推广开来。
重塑认同的节日
感恩节彻底深入美国人的心中,恐怕要到罗斯福总统时期。当时,罗斯福迫切需要美国人能团结起来应对世界大战的威胁,借助感恩节的作用,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量。而美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便掀起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同化的运动:无论移民来自哪里,从着装、发型、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必须与主流美国人保持一致,所有移民都必须和清教徒一样过感恩节,这才表示你从心里接受自己是美国人。
爱默生于1876年给出过一段“ 熔炉”论的经典表述:“熔合过程就像在高炉里一样;一代人,甚至一年,就能把英格兰、德国、爱尔兰移民转化成美国人。” 彼得·塞林斯在《美国式同化》一书中总结了美国族群同化的强有力之处,即:包含在美国宪法中的自由和普世理念;市场资本主义中对经济成就的无差别认可;高密度的组织生活,包括政府的、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慈善的等;在社会范围内对现代性和进步的持续迷恋。
此时此刻的感恩节,已经是一个彻底的政治化的节日了。
变了味的节日
从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发展成为政治性的节日,又在大萧条期间,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成为了一个商家促销的节日,感恩节逐渐变了味。
1939年“大萧条”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FDR)将“感恩节”的日期提前了一周,为的是美国人多增加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圣诞节采购。
那一年,“感恩节”本来应该是11月30日,也就是当月的最后一天。这意味着“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比平常少几天,零售商们呼吁他修改“感恩节”的日期,因为这个假日距离“圣诞节”太近了。1939年8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美联储的一篇报道,内容为罗斯福通过承认“没有什么神圣的日期”让自己的决定有了正当的理由。
“市场资本主义中对经济成就的无差别认可”此时成为了打击美国传统的武器。也正是因为所谓的“美国宪法中的自由和普世理念”“在社会范围内对现代性和进步的持续迷恋”造就了新的多元文化,对美国的国家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至少感恩节已经没有什么神圣性了,也失去了其核心文化的位置。
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其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即《我们是谁?》,强调说大量亚文化的存在严重削弱了美国国家的凝聚力,而这样一个缺少“核心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
感恩节作为传统美国的核心文化,其内涵与性质的变迁,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美国的民族融合始终存在着障碍和困难,这种国家认同的塑造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重复的。
回归家庭的节日
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于1899年 感恩节发表了这样的演说:
“随时间推移,这个节日获得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丰富着我们的家庭生活。这一天,不在家的孩子被唤回来,在同一个屋檐下,与家人共享团聚的幸福时刻……”
或许,重塑一个国家的认同,恰恰要从重塑“家”开始。“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而“家”的失落,毫无疑问,创造了更多“分崩离析”的个体——这也为亚文化群体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看到了别人的问题,便要反观自身。
想一想,我们的春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