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在京城有个别名叫促织。这早就见于《尔雅》,书中说:
“蟋蟀生野中,奸吟丁土石砖瓦之下,斗贝咐鸣,其生如织,故幽州谓之促织也,”
这古之幽州乃包括近世之北京之地。至于它的俗名蛐蛐乃是蟋蟀的转声。
据宋代入考证,以蟋蟀来作角斗的游戏是开始于唐朝的天宝年间。宋之官宦,明之豪族无不以斗蟋蟀为戏,至使“贵游至旷厥事,豪右以销其资,士荒其业”。清代有增无减,上至宫廷权贵,下至里巷小儿,无不以斗蟋蟀为娱乐之戏。里巷中的儿童虽然三五成群的共聚—盆来看蟋蝉的角斗,然而只是取乐而已。由于他们无钱购罐,于是只好将蟋蟀蓄于破盆裂碗之中,过不多久便会因调养不周而死掉、至于宫廷的蟋蟀角斗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清代宫中蟋蟀的角斗早已成为了一赌博的方式。而且后来变成了投金之赌,其睹金之巨甚为惊人。为了在赌博之中成为赢家, 因此在蟋蟀的选择、蓄养上便非常下功夫。宫廷权贵不惜以三四百两以至上千两银子从市上购得色青,背宽,腿长而善斗的蟋蟀。这种蟋蟀多产于荒寺野冢,峪残垣的郊外。然后以重金雇“把式” (调养蟋蟀的能手)进行调养。宫中的蟋蟀要放在价格昂贵的蟋蟀罐中。当时以“古燕赵子玉”的蟋蟀罐最为有名。赵子玉用“澄浆泥”所烧制的蛐蛐罐极为精美,它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大罐之中还含有精巧的“过笼”。罐上常雕有二龙戏珠、如意等花纹。为了使蟋蟀能在角斗中取胜,往往要依据天气的阴晴,冷热,湿干而喂以不同食物入喂食米饭,蟹白、栗黄、稻虫、鳗鱼种种。
每当重阳时节,清宫中斗蟋蟀的热潮便开始了。光绪朝在庚子年以前,每当九月份慈禧便要离开京城住进颐和园。九月初九这天慈禧在颐和园内先要品赏含苞的菊花。并亲自动手将一枝上的花苞除留一个外,都剪了去。随后宫内的太监、宫女也纷纷动手这样做。然后她便被人抬至万寿山之巅,一览湖光山色。就在此时, “把式”们通过太监将雄健善斗的蟋蟀呈进慈禧太后。慈禧看过之后,便一一赐名。同时召近支王公,福晋、有钱的太监开盆为戏。
在慈禧以前,清宫中斗蟋蟀曾规定以二十四幢为—桌,有时多到数十桌。在蟋蟀角斗之前,必须要先看看蟋蟀的体裁大小,若两个蟋蟀个头相差悬殊就不能同入—盆而斗,除非体小者一方同意。只有个头相当的蟋蟀方能入盆进行角斗。同时还规定,角斗的输赢不能用金钱计算,而是以实物为代用品。一般都是在自己的蟋蟀罐上标明,以八件(点心)、月饼、花糕、果品多少斤为输赢的代价。然而到了慈禧时,这老的传统就改变了。开盆角斗时,则以银子作为输赢的标准。往往下注以百金为起点,时常一局赌了下来,输赢能达万两银子之巨。
这种豪赌, 日日如此,从九月初一直要延续到十月慈禧离开颐和园回宫才算停止。慈禧年年要通过重阳节开始的蟋蟀之赌,捞到大笔钱财;在这种豪赌之中王公亲贵,太监们往往是输者。王公贵族不用说,他们都是富有者。即使他们输了千两万两银子,也无碍于事。至于太监,他们的俸禄并不算高。
以李莲英为例,他身为总管太监,为太监中年俸最高的人,一年之中所得俸禄也不过两千两。他们在蟋蟀赌局中,居然也能千两万两地输掉,势必他们的财源另有门路。细细考察便可而知。他们的“外块”一是来自承揽各宫的购物,往往所购之物其价二十,则报以一百二十;二是来自贿赂,如供奉、买官,只这两项所得即可达万元之巨。慈禧对他们的“外块”也有所耳闻。通过蟋蟀赌的这方式,又间接地从他们手中夺去一部分,真乃是上下交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