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市打造城区“小于15分钟急救圈”

2020-11-25新闻17

来源:廊坊云报

廊坊日报讯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我市地域特色愈发凸显。市卫生急救中心作为我市卫生健康系统重要的窗口部门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也随之扩宽。市卫生急救中心以市卫健委“1+5+6+N”工作思路为主线,以指向“家庭”、立足民生为根本,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的廊坊路径”。目前,我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了以急救中心为龙头、网络医院急救站点为支撑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化指挥信息系统,配置11家网络医院、19家急救站点、20辆救护车、6家非院前急救转运站、8辆非院前急救转运车,院前急救队伍200余人。自2013年成立至今,接听120电话总数57万次,救治病人10.6万例,平均到达现场时间8分46秒,打造了城区“小于15分钟急救圈”。

坚持地方立法 推动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市卫生急救中心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为打通医疗急救服务至家庭端的最后一公里,市卫生急救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探索依法依规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坚持地方立法推动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廊坊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作为河北省首部地方性院前急救法规,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批,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不仅指明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发展方向,规范了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更进一步保障了全市人民的合法权益。我市在疫情防控、非院前急救转运服务、全市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大型会议及活动保障、卫生应急演练、人才梯队管理、社会公众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在省内前列。

打造“线上线下”

“精准照护”服务闭环

自2016年开始,市卫生急救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八进”活动,2018年在河北省内建设首家急救体验馆,装备急救科普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公众开展普及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家庭急救员师资”“家庭急救员师资”“智能救护站志愿者”等各类第一目击者5000余人,急救员师资队伍覆盖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志愿者队伍涵盖了团市委、文明办、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员和智能救护站等方面。

2019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实施由政府部门主导,在公共场所统筹配置AED智能救护站,25台智能救护站在市城区投入运行。到今年10月底,已对智能救护站周边进行了62场、近1000人次的急救志愿者培训。通过“线上”“微急救”智能化报警、指挥信息平台科学调度,“线下”第一目击者现场抢救、AED专业设备支撑、救护车专业救治、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打造了一条“精准照护”的服务闭环。

探索全市院前

急救服务“一盘棋”

为顺应“智慧急救”发展趋势,以三河、大厂为试点,探索全市院前急救体系“一盘棋”发展。一方面继续推进与三河市的院前急救平台数据对接和大厂急救网点布局工作,力争年底前三河市指挥系统并入市级院前急救网络,实现日常数据实时抓取、突发事件紧急联动;大厂至少2个急救站点铺设完毕,并入市级急救网络运行;另一方面,对其他院前急救能力较成熟的县(市)急救分中心建设重点推进,不成熟的县(市)加大帮扶力度,同步推进;确保急救资源下沉至基层,逐步实现“市、县、乡”院前急救全覆盖。

目前,廊坊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健康廊坊”的卫生急救路径已成为践行“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有效载体。2017年,急救中心与直升机救援组织签订框架协议,引入空中救援,地空一体救援模式初步建成;自今年7月1日开始统一受理非院前急救转运工作,至今累积转运人数735例,满足了出院回家、特殊搬抬、长途转运等非院前急救人群的需求;开展精准扶贫,培养贫困家庭急救员200余人;京津冀联防联控和通武廊区域间合作愈加紧密,每年参与联合演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逐步提高。

市卫生急救中心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全市院前急救信息化联网,扩宽家庭急救员培训领域,探索海陆空立体化救援模式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记者 吕新颖 通讯员 王秋菊 编辑 李雨颖)

#新冠肺炎_社会#院前急救#我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