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史上最著名“吃货”袁枚是怎样谈“吃”?

2020-11-24新闻21

01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数一数二的大才子,与曾任礼部尚书的《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晓岚并称,人称“南袁北纪”。事实上,他的文学成就尚在纪晓岚之上。他提出的“性灵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起袁枚,他的那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前年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小梁改编成曲,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袁枚,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然而,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是古往今来的头牌“吃货”,说得文雅一点,那就是中国首席美食家。袁枚兴趣爱好很多,但他自己把“吃”排在了第一位。他在《所好轩记》写到:“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如今人人皆可以自称吃货,是自嘲也有自诩,不过若严格论起来,吃货除了爱吃,还应该懂吃,对吃有研究,会品鉴。文人作为芸芸吃货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富于观察与想象,还有超强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对于美食的推动和传播、对美食背后文化与风俗的探求乃至对于美食理念的树立,都有一份不可淹没的贡献。这其中宗师级人物乃袁枚是也。

袁枚的私家园林叫“随园”,他以随园命名的文集有2本,一本是《随园诗话》,另一本就是《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中国近代以前最成体系、也是非常有趣耐读的综合性饮食名著,这部堪称烹饪界的葵花宝典,时隔三百多年仍被奉为经典。

袁枚辞官后,有钱有闲,长期优游诗酒、风流倜傥的生活,加上为其掌勺的家厨王小余乃一代名厨,使他得以遍尝各式美味。袁枚十分留心各种饮食的特点和烹饪技术,广搜博尝,“善取于人”。

有时,为求得食谱,袁枚不惜屈躬。一次出行途中,袁枚在一家小馆子点了一道菜叫芙蓉花蒸豆腐,色泽美观、味道不俗。袁枚当即向店老板索要食谱,店家不给,袁枚表示愿重金买下,蒋仍不予。袁枚急了,当场鞠了三个躬。店老板是认识袁枚的,他见状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权贵,而今却折腰为豆腐!”言毕,赠予食谱。

袁枚在《随园食单》“序”中说,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听人家唱的好,一定让对方重唱一遍,然后再跟着学,圣人于一艺之微,都这么善于向人学习,我“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看,这才是集大成的美食家的精神境界。

《随园食单》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须知单”和“戒单”,集中表现了袁枚关于治味的理念,不但阐述了饮食烹饪的要义,也包含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地。第二部分是菜谱,自海鲜单至菜酒单,包括了中国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326种菜肴、饭点、茶酒的制作方法,自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饭,品种繁多,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至今,淮扬菜、本帮菜、杭菜、徽菜,万变不离其宗,都跳不出这本食单。

02

有道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世上万物事理相通,格物致知,有输入有感悟,那就能融会贯通。袁枚,他饱读诗书,不仅“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看他对饮食之道的侃谈,也非常过瘾!

下面摘录《随园食单》几个片段与读者一起品赏。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骟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枒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

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简析】

这里说的是食材的重要性,选材要占一道美食的四成之功,以孔孟教授之道喻之,恰如其分!

枚举事例,犹如宋词的长短句,每两句一对仗,抑扬顿挫,颇有韵律之美,袁枚的语言功力可窥一斑。写“吃”的科普文,还这么有文艺调性,令人佩服。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简析】

“因材施教”,烹饪也是同理!

“君子成人之美”已有喜感,而“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这一句更令人喷饭,袁大才子好生幽默,哈哈……

戒强让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直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常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种恶习,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

【简析】

袁枚讲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既有大家风范,又非常接地气。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实属恶习,“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别说不卫生,有的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又不便说,所以任由主人把不宜进食的饭菜往自己碗里堆,还得当着主人面吃下去,难不难受?所以,无论什么都要有个度,吃喝如此,热情亦是如此!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03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维度,在其本性上都具有相通性。因此,今人重读《随园食单》,其意义绝非仅仅在于饮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古代社会人文风俗的素材,也能体会古人通过饮食所传达的生活哲思,甚至对文学创作都有所启迪。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曾写一官员因居丧守制不能吃荤,但对酒席中珍馐美味,却馋得垂涎欲滴,于是便趁别人酒酣耳热之际,偷偷“夹了一个大虾园子”吞下肚去。此“虾园子”如何制作?味道如何?书中没有写,但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有介绍:“虾园”是将虾捶烂(原注:“捶虾不可过细,恐失真味”),用芡粉、大油、盐水(不用酱油),加葱、姜汁搅匀成团,然后在滚水中煮熟,捞出再放入鸡汤、紫菜中,味极鲜美。读过之后,是不是对吴敬梓笔下那位官员举止行为更有画面感呢?

有意思的是,袁枚作为诗人和诗论学者,他的诗论常以饮食之道喻之。这也不奇怪,中国诗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本来都与“味”相联系,如韵味、趣味、体味、兴味、品味等,这种最初来自于饮食的“味”都成为评价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在袁枚这里,论诗与论味、治味与治诗,本来就是一回事。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袁枚论诗: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与论诗。”(《随园诗话》卷一)

“味甜自悦口,然甜过则令人呕;味苦则口螫,然微苦则耐人思。要知甘而能鲜,则不俗矣;苦能回甘,则不厌矣。”(《随园诗话》卷七)

袁枚谈吃:

“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随园食单》)

“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随园食单》)

袁枚还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品味》:

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

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中庸》里有一句:“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曹丕在《典论》说:“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可见,“吃”是门大学问。让“吃”的学问登上大雅之堂,袁枚贡献大之!除了袁枚,清代还有一位文坛名士李渔,他们两人都注重生活品位与生活审美,他们的博学、生活情趣与文笔,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对于现代生活美文的发端,袁、李两位先人的熏陶功不可没。

写作,有表现社会大题材的宏伟巨著,也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温馨小品,袁枚对“吃”的探索,也值得我们品味借鉴。

#纪晓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