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故乡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故乡即故土,一切人与物终究归于故土。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忘记乡亲父老,凤阳县当时是免交皇粮的,当地官员也按照朱皇帝的旨意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至今仍有碑文为证。
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的陵寝,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陵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建,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建成。建成后占地约16平方公里,建有三套方城,从外到内分别是土城、砖城和皇城。据史料记载,「其间享殿具备,殿左、官厅、神厨、酒房等各数百间。」明初皇陵及明中都都体现了「先修陵后建都」这样的传统。由于皇陵在中都城的南面,因此陵墓、殿宇等都是北向明中都,以北门为正门,斜向东北,这在陵墓建筑设计史上极为特殊。虽然有违向阳和正门偏斜的一般规律,却进一步烘托了明皇陵庄严肃穆的气氛,体现了皇家的气派和威严,奠定了明王朝基业的“万世根本”。今日走进明皇陵,导游告诉我,目前仅存的只有八十分之一。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刻工精细,姿态纷呈,威武庄严,栩栩如生,石像生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这座皇陵坐南朝北,这样的陵墓建筑少有。明皇陵独特的建筑形制被稍后营建的明祖陵(江苏盱眙)所效仿。其在石像生等方面又影响了明孝陵(江苏南京),进而影响了明长陵,最终影响了整个明代帝陵建筑制度的发展,开创了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代新风。精美石雕显朱元璋孝心。明皇陵最独具特色、价值最高的是象征朝会仪仗的石像生群。从明皇陵砖城红门往南,神道延中轴线延展,两旁成对排列著白色石雕的华表和仪仗性的石像生群,从北朝南分别有獬、狮、华表、马及控马官、虎、羊、文臣、武将、内侍等共32对,对称的分布在257米的神道两侧。
因为朱元璋修陵在明初,所以这些石像代表的是元代的艺术风格。其中羊为卧姿,「跪羊吃奶」以体现朱元璋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另外,华表的放置不同于唐宋诸陵,不列于石兽之前,而置于石兽和石人马之间,这是一个特例,却影响了后建的明祖陵和孝陵。据文物部门介绍,因为当时朱元璋修陵时在南京称吴王,尚未称帝,后称帝后继续修陵,所以华表的放置在了中间32对石像其数量至多,为历代所有陵寝之冠,也是明代最早、历代陵寝中最庞大的石像生群。这些石像雕刻精美,造型雄浑,写实中有著夸张,布局一气呵成流溢出非凡魅力,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下图为石像生后雕刻的官服上的纹饰。
皇陵有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部分构成。皇陵修建时建皇城一座,砖垒,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红土泥饬。正殿九间,丹陛三级,黄琉璃瓦、青碧绘彩。金门五间。左右庑,各十一间。燎炉一座。角门左右各一座。后红门五座。碑亭左右各一座。御桥五座,跨金水河。华表并石人、石兽共三十六对,在北城门内,两傍直抵金门外御桥北止。以上俱黄琉璃瓦,青碧彩绘,二十家人户轮流直守。
皇陵石像至今保持完好,列于皇陵砖城北门内神道两侧。为32对,自北向南顺序为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民国22年(1933年)曾对石像生作过一次整修。石像生均系整块石料琢成,质地坚硬,呈黑色,有红筋,皇陵石像生历经600余年,至今石人衣着、扣带、石兽毛发等纤细部分,仍如新刻,极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陵内有一块无字碑,此碑的形制规格与皇陵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与碑身以榫卯连结,而无字碑却系一整块石料雕成。朱元璋是大孝子,对于父母之恩之爱,无法用文字记述。
留下一块无字碑,对于天下人如何评价,任你书写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