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以南,昆仑以北,是为南疆。眼下,南疆四地州紧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弱项发力,日进寸功,群众生产生活变化喜人。
1
告别“千年苦水”,甜水入农家
杏黄时节,清甜的自来水跨越千余公里,流淌进伽师县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在伽师县江巴孜乡依帕克其村,8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伊米提·艾山坐在自家庭院,满脸笑容。
“出生以来从未想过有这样安稳、幸福的生活。”伊米提老人感慨,过去,他家几代人都喝涝坝水。遇上地震,水又红又浑浊,只能稍加沉淀煮一煮喝,没想到如今住上了安居房,还能喝上方便、健康的饮用水。
家住伽师县江巴孜乡依帕克其村的80岁维吾尔族老人伊米提·艾山(左)坐在自家院子里喝茶 赵戈 摄
“过去,伽师县的水氟砷超标,水味道苦咸且不安全,水致传染病很多。”伽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仲虎说,“我们从未放弃找水,但伽师一带地震不断,地下水质频繁恶化,打出的井很快会报废。”
事实上,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疆四地州都曾难寻一口干净水井。涝坝水水质浑浊污秽、蚊蝇病菌丛生,苦咸水氟砷含量超标、盐碱矿化度高。
为了让群众喝上“清洁水”“放心水”,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探寻一捧清泉。近几年,伽师县在国家支持下,实现跨城引水。总投资17.49亿元的改水工程跨越3个县,总管线连接起来的长度,相当于北京到成都的距离。工程建成后,新疆最后1.53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告解决。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告别千年饮水难。
在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村,叶尔羌河蜿蜒穿过峡谷。村民谢日罕·赫依提说:“家里装上水龙头,清水源源不断,不用再去河道一趟一趟挑水。”而在阿尔塔什村不远处的峡谷里,有着“新疆三峡”之称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
2
不再“伐薪烧炭”,新居天地宽
从昆仑山深处的贫瘠山村搬进县城,贫困户阿拜克力·海力帕提一家第一次住进了楼房。阿拜克力·海力帕提家世代居住的叶城县棋盘乡,常年受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侵扰,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年年冲毁年年修,土地贫瘠产出低,百姓取暖靠砍树木枝条,烧煤都奢侈。
南疆冬夜寒冷漫长,在过去,阿拜克力·海力帕提要多次起夜给火炉添柴加薪,以维持室温。全家人想洗澡只能蹲在火炉旁简单擦拭。
易地搬迁让难熬的日子成为过去。在位于叶城县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里,厨房里有抽油烟机、燃气灶,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淋浴器。阿拜克力·海力帕提摸着暖气片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底,南疆最后一批贫困农牧民从高原深山和沙漠腹地搬出,住进政府补贴的安全住房。
阿尔塔什村没有易地搬迁,但全村130户居民住进了新建的安居房。驻村第一书记李学彪说,村子过去只有土路和石子路,不通电也不通水。短短几年,这里通水通电通路,硬化的柏油路面通到各家各户。粉刷成橙红色的安居房整齐排列在河岸的半坡上,位置较过去更高更安全。“以往汛期,家里的房子、院子、羊圈时常被淹。”谢日罕·赫依提说,以后再不用担心洪水了。
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村牧民谢日罕·赫依提(左)站在自己房门口 赵戈 摄
3
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长期以来,受地域、自然、经济因素制约,南疆四地州农村劳动力虽富集,但转移就业渠道窄、质量低、稳定性差,就业问题突出。新疆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纺织服装、电子组装、食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新疆定向开发超过5万个岗位,确保最后4.21万贫困家庭户均至少1人实现就业。
在喀什地区叶城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克塔什农场安置区,新奥踏鞋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忙碌 丁磊 摄
谢日罕·赫依提的两个女儿都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上找到了工作。“一个人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加上自家养殖了250多只羊,收入丰厚了不少。”
“心里有本明白账,脚板才知道往哪跑。”莎车县阿拉买提镇驻村干部艾米拉·艾拜都拉说,人人有活干、持续有收入,脱贫就有成效。
刚刚搬到泽普县桐安乡时,买合肉甫·木拉吧还和妻子热娜古丽·喀尔曼在街边临时搭建的彩钢棚经营着水暖建材铺。如今,夫妻俩已经搬进统一规划建设的商业中心门面房。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们终于有底气规划家庭的未来发展。“多存点钱,以后孩子们上大学会用得着。”买合肉甫·木拉吧说。
买合肉甫·木拉吧(左)和妻子热娜古丽·喀尔曼在自家的建材商店里整理货物 丁磊 摄
“孩子们走出大山,视野宽多了,如今各自都有理想,有要当兵的,有要当医生的,我过去从来没听他们说过。”热娜古丽·喀尔曼感慨道。
半月谈记者: 关俏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