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天8点,《红日亭》上央视啦

2020-11-24新闻27

夏送伏茶、冬施热粥的红日亭,堪称温州民间慈善的代名词,已成为全国道德志愿文化地标。一群志愿者践行着城市文明,刻写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演绎着人性温暖,彰显推进幸福城市前进的精神力量。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央视电影频道精心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展播,于11月16日至27日集中播放一批反映全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优秀国产影片。同名电影《红日亭》入选此次展播十五部影片之一、四部首播影片之一、五部浙江元素影片之一。

11月24日上午8点,电影《红日亭》登陆央视电影频道CCTV6,同时在电影网www.1905.com全球发布。

“我当了回群众演员!”义工分享开心一刻

一碗热粥、一杯伏茶,温暖一座城。红日亭是鹿城的慈善地标、道德高地,也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同名电影《红日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创作,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主题思想,从慈善的视角映衬“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号角。得知影片《红日亭》将在央视电影频道展播,红日亭的志愿者们和周边群众奔走相告,大家早早搬好小板凳,要在红日亭的电视大屏前坐等影片开播。

电影《红日亭》以温州红日亭公益施粥为背景,讲述红日亭义工高春梅帮助从盗窃团伙中脱身的弱智少年阿国,引导他走上正道的真实故事。影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记录了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深刻诠释了温州这座“温暖之城”的大爱精神。该片由鹿城区委宣传部监制,鹿城区慈善总会、温州一心智业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这部电影拍得很真实,很令人感动。画面里展现的很多剧情就是我们义工平时的举动。电影我事先已经看了三次,每次观看都难掩激动,我看到很多人都是边看边流眼泪,拍得真的很好。志愿者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今后要加倍努力接续爱心,为温州这座温暖之城增光添彩。”红日亭负责人孙兰香介绍说,他们早早全部准备好了,红日亭门口的大屏幕一到点就准时开播,让大家都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红日亭》电影,“很多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说一定要来看看。我们上午7点半开始供应早点,每天早上前来用餐的有三四百人,加上周边群众,届时现场肯定热闹非凡。”

《红日亭》电影开拍后,一帮红日亭义工都有参与拍摄的经历。蔡艳原是社区工作人员,她的阿姨是第一批在红日亭服务的老人,在老人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她毅然离开社区来到红日亭帮忙,一干就是六七年。“我可以说是第二代红日亭义工了。他们说我是劳碌命,说你为什么不休息,我觉得服务别人自己就很快乐。”蔡艳十分开心地分享自己的“触电”经历,她说自己有一个洗碗的镜头还有一句台词,算是一名群众演员了。

“拍电影的时候,我也有镜头,择菜、烧早饭,作为会计,我还有接过捐款放进爱心箱里的镜头。”今年83岁的石秀琴阿婆自豪地说。年逾花甲甚至已到耄耋之年,依然如少年般充满活力和生机,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红日亭正是因为这一群可敬、可爱的老人,有了温情的灵魂。

“没想到会拍成电影!”阿婆回忆公益人生

“那时候就像是摆家家一样地干起来,没想到红日亭的事情会拍成电影,还要在央视展播,这让我们都很有信心、很感动。得知电影将在央视播放,大家都说一定要过来看看。”黄碎娇阿婆动情地说道。阿婆今年70岁,也是第一批在红日亭服务的老人,《红日亭》要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消息传来,让她回忆起了十几年来一帮老人们在榕树下,不管刮风下雨,不怕寒冬酷暑,始终坚守,为路人施热粥送伏茶的过往。

1972年,因为不忍心看到夏日里满头大汗的路人渴了直接舀河水生饮,当地五六位老人合计,开始在红日亭免费烧茶给大家喝。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座赠茶的亭子。

曾经的红日亭,不过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老人们就挤在小小的棚架里为路人送粥煮茶。在夏天,老人们一般两班轮流烧制伏茶,他们凌晨3时30分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多的时候要烧两三吨水,冒着高温酷暑,有时一直要忙到下午5时,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冬天,老人们顶着寒风冒着严寒,每天40多公斤大米,淘米、烧水,大火熬煮,洗菜分盘,为孤寡老人、流浪者、清洁工等送上热腾腾的白粥和小菜。其间,还会根据传统节日,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月饼、汤圆等特色食物。

如今棚架不再,红日亭已颇具规模,成为温州家喻户晓的一个温暖地标。从开始时的五六人,到现在固定参与服务的三十余人,再到闲暇时赶来帮衬的不计其数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市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忙忙碌碌的身影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红日亭的柴、米、油、水、电等日常开支大部分来自市民的捐款。不少市民觉得,在得到了红日亭的温暖馈赠后,自己也有义务为它添砖加瓦。甚至于,老人把自己准备做寿的钱拿来,学生把过生日的钱拿来,年轻人把乔迁的钱拿来,请环卫工人、孤寡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吃一顿长寿面,这也已成为鹿城一种日常风尚。

与此同时,在“红日亭”精神的感召下,鹿城民间慈善越发蓬勃发展,诸如红日亭、三乐亭这样的公益品牌不断涌现。鹿城区选取以红日亭为代表的86家伏茶点成立了“爱心鹿城联盟”,并发布了联盟统一标识。这一联盟集结了全区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定期举办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如每年四时八节,86家爱心伏茶点共同为市民提供免费时令小吃。

据鹿城区文明中心不完全统计,仅红日亭老人群体,平均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送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人数18.68万人,捐助善款70余万元。

“这群老人感动了我!”的哥倾吐改行初衷

《红日亭》电影中的“阿国”,其原型人物陈建光已经离开红日亭两年多了,这也让黄碎娇阿婆等老义工感慨不已。“阿国,我们都叫他建光,以前在这一带流浪,我们就收留了他。他在红日亭里天天搬凳子搬桌子,做一些老人们干不动的事,非常勤劳。”

红日亭刚开始煮粥的时候,由于志愿者中都是老人,部分重体力活儿没法干,陈建光就每天负责把一些物资从仓库和厨房拉到红日亭,需要横穿环城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一天十几吨的伏茶,他从早到晚需要拉30多趟。孙兰香感慨地说:“建光的脑子虽然比不过一般人,但是很听话,是我们大家的孩子,现在他被哥哥叫回老家照顾年迈的妈妈,已经离开两年多时间。”

陈建光返回老家了,红日亭的爱心仍风雨无阻。让老人们意想不到的是,一名普通的哥走进了红日亭,扛起了“阿国”的活计。

“我是被这群老人们感动的,才下定决心不开车了,改行直接来红日亭义务帮忙。”52岁的沙定友,原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业余时间也参与义工活动,来红日亭帮忙时看着老人们日日忙碌的辛苦身影,他默默记在了心中。2018年陈建光返乡后,他就来接了班,义务为老人们开车运输,帮忙干一些重活、累活。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接到通知红日亭也暂时关门了。但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温州市慈善地标,红日亭第一时间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积极投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定友来了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那段时间,他每天开车帮我们运送爱心餐。”孙兰香说道。

从正月初一开始,红日亭的爱心义工们每天起早贪黑,忙到深夜,做好爱心餐,沙定友就开车送到防疫执勤点和卡口的工作人员手里,先是在附近的五马街道、广化街道和滨江街道,后来扩展到南汇街道、蒲鞋市街道,为70余个卡点送去香喷喷的早饭、热腾腾的宵夜,风雨无阻,坚持到农历五月初。在二月初二传统节日里,红日亭还专门准备了香喷喷的芥菜饭,送给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将爱心志愿活动与传统美食结合,传递浓浓情谊,为抗疫勇士献上一份美味和温馨。

“只要一线工作人员有需要,我们就坚持送夜宵。需求量很大的时候,我们就分成三支送餐队伍,兵分三路。”孙兰香说,战“疫”有你,关爱有我,从疫情开始到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红日亭的义工们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一线抗疫工作。“我们相信,这份爱心与温暖是可以被传递的。”

当得知社区卡口人员紧张后,红日亭还主动组成一支志愿服务队,在瓦市巷农贸市场的卡口,配合辖区防控监督组,向进菜场的市民宣传注意防疫事项,告知市民要戴口罩,并帮忙测体温。

当得知受疫情影响,农田里的蔬菜运不出去,红日亭从龙湾、永嘉田头采摘购买新鲜蔬菜,打包免费配送至医务工作者家属、各社区卡点、敬老院和城市环卫工人手中。

当得知有市民和一线工作者物资紧缺时,义工们把库存的口罩免费发给社区居民和一线人员,并积极与海外联系迅速筹集到一批防疫物资,交由区防疫指挥中心和区文明中心安排到需要的地方。

虽然都是普通人,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红日亭的义工们也是一群逆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孕育温暖,个个都是“平凡英雄”。

记者 黄宇慧

责编 汪雪琼

来源:鹿城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新冠肺炎_社会#的哥#雷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