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流淌的涟江水,哺育了勤劳智慧的惠水儿女,孕育了多彩厚重的“好花红”文化,浇灌了生机盎然的涟江大地。如今,惠水山地坝区特色产业兴旺,城市乡村道路畅行通达,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涟江大地朝气蓬勃,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茶产业助农增收。谌灵 摄
近年来,惠水始终把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作为最大的初心、最根本的使命,一以贯之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贯彻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集中精力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胜利完成减贫任务,成功实现退出摘帽目标;全面胜利清零贫困人口,成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全面胜利衔接乡村振兴,成功实现巩固脱贫成效目标。
黔山田园梦,惠水好花红。谌灵 摄
青山缭绕路通畅 “水电讯房”惠万家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修路之前,很多产业都发展不起来。即便种出来的一些瓜果蔬菜粮食,也要靠肩挑背驮走泥巴路才能运到外面去售卖,非常不方便!”这是以前很多地方的真实情况。如今,一条条产业路、便民路如同“毛细血管”为广大乡村带来致富的“血液”,既方便了群众出行,更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村里产业多了,环境美了,大家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陈胜刚 摄
惠水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水电路讯房”等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道路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方便了大家出行。谌灵 摄
全县新建通村硬化路1223公里,通组硬化路3053公里,农村路网进一步完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改造农村危房17623户,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修建饮水工程238处,架设自来水管道6750公里;安装光纤通讯线路9770公里,架设“广电云”光缆干线5972公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209公里。农村地区从追求“走路不脏鞋、吃水不用抬”到“汽车开进来、物流动起来”,群众彻底告别“吃水靠天、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日子,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坝区山地产业旺 涟江沃野“好花红”
去年初,位于惠水县摆金镇立新村的龙须菜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成功替换了当地传统的低效农作物,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建成投产以来,龙须菜销往沿海一带,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成功带动附近农户在此务工就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与此同时,周边还发展龙须菜和佛手瓜种植2000多亩。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兰花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陈胜刚 摄
近年来,惠水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拓宽群众致富路,夯实了稳定脱贫的基础。惠水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米袋子、菜篮子、花园子”的优势,谋划实施“221111”产业规划,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迅速,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斐然,建成省级高效农业园区4个,佛手瓜连片种植达到5.2万亩,被列入全省蔬菜产业第8个优势单品。惠水县被列为上海市蔬菜外延保供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成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四大工业体系。涌现了“牛头牌”牛肉干、“绝味鸭脖”、“味莼园”等全国驰名商标和4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惠水佛手瓜、扶贫产品“刺柠吉”饮料家喻户晓。建成覆盖全县农村的电商服务站,优质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黔货出山”。大扶贫大数据融合发展,百鸟河数字小镇成为全省首个大数据县级园区。开展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全员培训,组织到县内企业和广州等对口扶持城市就业。
搬出大山走新路 勤劳致富生活甜
今年高考结束,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捷报频传,社区有73名高考学生考上了二本以上的学校,成功圆梦大学。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学生,惠水县先后制定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帮扶政策,努力为搬迁群众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为追梦路上的孩子们加油鼓劲。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龙须菜种植。谌灵 摄
2014年以来,惠水率先在全省打响了易地搬迁的当头炮,全县累计搬迁4206户17670人,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围绕“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目标,聚焦“搬得出、稳得住”,建立了包发动、包服务、包就业、包脱贫的“四包”责任机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形成了后续发展“五个三”机制。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着力消除零就业家庭,搬迁群众实现户均就业1人以上,县内务工比例持续提升,全县17670名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稳定脱贫,近5年来搬迁群众购置的汽车已超过1200余辆。涌现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等光荣脱贫的典型。
社会事业成效显 干群齐心谋发展
惠水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盼作为脱贫根本,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消除因贫辍学、因学返贫等现象,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引进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3万余人。新建、改建农村薄弱学校105所,城乡幼儿园增至93所,学校整合为86所。2017年提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全省教育十强县之一。公共卫生事业全面进步,有公立医院2个、二级以上医院3个,全县11个镇(街道)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卫生村31个,建成达标村卫生室177个。建档立卡人口100%参合,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农村远程诊疗系统,基本达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村级文化服务阵地等基本全覆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枫香染”“苗族银饰刺绣”等成为群众增收的门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发展,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101个。好花红镇、好花红村分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好花红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通过新时代农(市)民讲习所,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技能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
希望的田野。谌灵 摄
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和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战场上,全县201支攻坚工作队3000多名干部真蹲实驻开展网格化服务,打“伙计”结“穷亲”,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很多家庭父子父女、兄弟姐妹、夫妻齐上阵,他们带着党和人民的殷切重托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舍小家顾大家,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
移民社区里的大学生之家。陈胜刚 摄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惠水县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部署攻坚行动、精准实施扶贫工程、精准履行退出程序,从细微处着手,下好绣花功夫,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在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惠水记者站:陈胜刚)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