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子动不动全国演讲,还建学校收弟子,他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2020-11-23新闻36

虽说,东周时期古风淳朴,时人不太物质。但是,正所谓“没钱寸步难行”,即便是在国民思想朴实的春秋战国时代,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

孔子仕途坎坷,没有做几年官,所以,他的个人资产应该不算雄厚。办学这件事,自古以来便是极为耗资材的,修建学府、采办文具、购买书籍,显然都是大额开支。

那么,孔圣人哪来的钱开馆办学?

首先,孔子拉到了不少赞助。

孔子虽然家庭状况谈不上殷实,但他自幼求学且积极上进,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在全国各地都有名气。放到现在来看,孔子就是那种著述无数的学究,随便打开一页搜索引擎都能查到他老人家发表的学术内容。且不说东周列国,仅鲁国曲阜一带,孔子的大名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孔子的名气,带动了学馆的生意,达官显贵们纷纷将子弟送到孔府上求学。处处效仿圣贤的孔子起初还觉得无功不受禄,只是给迷茫的官宦子弟点拨点拨,怎么好意思收人家的钱财?后来,生员越来越多,大伙争相给不收学费的孔子送点好处,如:购物卡代金券一类的东西。

时间一长,给孔子提供赞助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达官显贵往往出手阔绰,随便一笔赞助就能支持孔子出游,完成一次学术研究。

其次,孔子门生亦会缴纳学费。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开办的学府是一座民办学校,属于私营。既然,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来到此地求学的除了家财万贯的贵族子弟之外,亦有不少寒门子弟。孔子轻视钱财,但为了能让学校维持下去,他也会象征性地收取学费。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这句《论语》中的名言,说的就是只要能缴纳十条肉干的学费,就能得到孔子的传授。可别小看了这区区十条肉干,史料中并没有提到这肉干是一月一缴还是一年一缴,孔子门生最多时门下足有子弟三千人,他们缴纳的肉干足有三万条。

以一条肉干十斤来折算,三十万斤肉干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其价值肯定不逊于现在的三十万斤猪肉脯,所以,孔子年入百万想来不是问题。

最后,门生的鼎力支持。

孔子教了那么多徒弟,自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弟子中,既有志向高洁贫寒了一辈子的隐士,也有跻身仕途有权有势的望族。孔子有个徒弟叫南宫敬叔,他爹是鲁国大夫,他哥也是鲁国大夫。听说老师要去洛阳进行实地考察,南宫敬叔立马跑到国君处申请报销。

南宫敬叔说:“我的老师最近想去趟洛阳,考察周王朝兴旺的原因,这个答案肯定会帮助鲁国繁荣昌盛,请您务必批一笔资金下来,帮助老师研究课题。”结果,鲁国国君二话没说,赠了孔子两匹宝马一套马车,还报销了孔门弟子的车马费和伙食费。

《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所以,就算孔子没有多少个人资产,但他在办学后亦不缺钱。

可以说,孔子非但“不差钱”,而且还相当阔绰。孔子将钱财视作身外之物,经常慷慨地帮助那些困顿的弟子。

有一次,孔子的门生公西赤要奉命前往齐国办事,但想到自己一走之后家中的老母无法奉养,于是,便委托师兄冉有向老师借粮食。冉有对孔子说起此事时,孔子轻描淡写地说:“无妨,那便给公西赤送去二百斤黍米吧。”

冉有心地善良,提醒老师道:“老师,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恐怕要花很久的时间,二百斤粮食未必够老人家吃,我觉得应该再添一点。”孔子点头称善:“小意思,你酌情添个百八十斤就行了。”

到了后来,孔子的学府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被改造成官学。

这一时期的孔子可谓风光无两,他每年都能领到粟米六万,折算成粮食约为两千石。

这是个怎样的概念呢?

当时周王室给诸侯发放的俸禄,也就在两千石左右。由此可见,孔子教官学后的收入,已可与诸侯比肩了。

时至今日,教师的工资仍可与公职人员媲美,可见不论何时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毕竟,教育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根本,领导人必须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作为求学的学生来说,向授业恩师缴纳一笔学费,亦在情理之中。

因此,孔子的经费获取渠道远比我们想象得多,这也使得儒家成为了当世显学。

参考资料:

【《史记·孔子世家》、《论语·述而》、《论语·乡党》、《论语·子罕》】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孔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