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阆中
阆中七里新区巴都大道
交警和志愿者护送群众过人行道
阆中江南街道办社区志愿者参与街面清洗
阆中古城全景
阆中古城中天楼
11月20日,南充阆中市正式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喜讯传来,嘉陵江畔的古城阆中沸腾了。
值得一提的是,荣誉背后,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第一”:第一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阆中便成功创建;阆中成为四川第一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具价值、有分量的金字招牌,也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最高荣誉。在本轮创建中,阆中为何会脱颖而出?
这离不开历史的积淀。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素有“阆苑仙境”之美誉,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人文昌盛。
这更离不开接续的奋斗。城市,因文明而美丽。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文明镌刻着阆中的“里子”和灵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阆中干部群众为之接续奋斗多年的梦想。
让梦想变为现实,阆中明晰路径——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载体,始终坚持“文化、旅游、文明结合,建设、管理、提升并举,宣传、引导、教育一体”的创建理念,突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厚重、和谐宜居”的阆中古城。
如今,精心浇灌之下,文明之花在古城处处绽放。香溢古城,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每一位阆中人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共抓共管
坚持高位推动、整体联动,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追求。早在2011年,阆中就明确提出“2014年创建成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力争2020年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
5年后,阆中市委、市政府又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写入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时间的刻度来到2018年2月,在成功入围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后,阆中正式进入新一轮创建。
对于创建,阆中看重的并非“面子”和“牌子”。阆中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仅仅为了一块牌子、一个荣誉,而是因为这是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奋斗目标的重要动力,是提升百姓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初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阆中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景。然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创建难度大,竞争尤为激烈,阆中如何干?
——高规格组建推进机构。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指挥长,所有县级负责人为副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建立了县级干部联系、部门单位包片、乡镇街道主体及干部群众参与的一线推进机制。共抓共管,全面对标提升,全面攻坚会战,全员奔赴一线。
——高标准建立测评体系。把各类创建要求和各项创建工作梳理分解到12个文件中,包括标准类文件3个、操作类文件3个、保障类文件6个,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具体抓好落实明确了标准、任务和时限。
——高要求严格督导考核。组建综合督查组、重点项目整治督查组、片区督查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抓、纪委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每天制作督办交办单,并督促限时整改到位。同时,将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怎么推进?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五个+”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并总结完善:“精炼标准+细化任务”的工作交办机制、“领导示范+联合包片”的责任压实机制、“表扬激励+广泛动员”的宣传引导机制、“温馨提示+必要处罚”的警示教育机制、“微信群组+督查督办”的问题整改机制……
“高位推动、整体联动,常态长效的机制确保了全市上下一张图规划、一张网推动、一盘棋落实。”回头来看,阆中市文明办主任廖茂蓉深有感触。
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场接力跑中,阆中不断提速冲刺——
开展大宣传,氛围浓起来。60余处具有阆中元素的景观小品、400余幅具有本土特色的宣传图文、2800多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走进公共场所,每周五的网络直播、东方广场大讲堂、全媒体矩阵的宣传让创建深入人心。
开展大培训,力量聚起来。相关理论纳入阆中市委中心组学习;“走出去”取经张家港、泸州,把专家、机构“请进来”;开展分类培训全覆盖,培养一批“明白人”。
开展大提升,实力强起来。“五大活动、六大工程”“十二大提升行动”,一系列创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助推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
共融共促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发展中提升创建品质
作为国家5A级景区,每年有1000多万游客涌入阆中,“停车难”已成为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阆中拿出真金白银,投资8.9亿元,在古城区周边新建6个停车场,增加停车位3347个、充电桩330个。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综合实力、内在魅力、人文素养的一次全面“大考”。如何考出高分?阆中在融合上下足功夫。
地处西南一隅的阆中清醒认识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自身还存在硬件建设需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等问题。在创建过程中,阆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大力实施城市停车场、古城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双修”等项目,全面加强城市的建设、管理,在治理“城市病”中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补短板,举措实打实——投资2.35亿元改建修缮城乡主要交通干道,投资3.31亿元新建农村村道公路734.99公里;累计投入1.7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整治嘉陵江沿线排污口,分批次建成38个场镇污水处理站;投入1700余万元,关停拆除淘汰落后产能砖厂32家,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100余家,整体关闭33家……
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这是阆中提出的奋斗目标。推动文明创建与文旅发展相融合,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阆中明确其发展定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阆中在相融相促中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坚持“旅游城市就是城市旅游”的思路,加快实施落下闳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阆中水城、阆中赛城、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构建“一核三区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阆中文化旅游和文明城市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合一”。“让大家在阆中旅游时,能感受到一个文明的阆中、一个有历史的阆中、一个有文化的阆中。”阆中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在阆中,每个星期五都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天是当地固定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日,通过干部示范带动全民参与,营造人人重视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人民城市人民建。开展创建工作,阆中以“点”为基础,不断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群众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相融合。
清晨的阆中市火车站人头攒动,与许多城市在火车站卖特产、开餐馆不同,阆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占据了出站口最好的位置。不时有群众在展板前驻足,听志愿者热心讲解,并寻求对问题的解答。
强化载体。阆中整合农家书屋、农民夜校、乡村文化站、少年宫等阵地建设文明实践所(站),激活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为群众送去更好的服务。同时,创新设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和实践户,把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培育主体。目前,阆中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8万余人,一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网络覆盖全市——
在街道路口,每天都看得见“斑马线前的守护者”;在游客接待中心、重要景点,“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随时为来阆中的游客提供服务;摄影爱好者、文艺工作者组成“抖音快闪激情队”,制作的文明小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老党员、老干部们身体力行,当好政策宣传员、社会监督员……
文明之风,劲吹古城。近年来,阆中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全民阅读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学习,举办“道德模范”“十大孝星”“文明家庭”“阆中好人”等评选活动,让“文明”理念在市民群众中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热爱古城、呵护古城成为自觉行动。
共建共享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惠民,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阆中深刻认识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抓群众最急的事、最难的事、最盼的事,阆中把利民、为民、惠民的理念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下足“绣花”功夫。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农贸市场关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直观体现市民的文明程度,更反映政府部门能否精细化、科学化治理。今年以来,阆中把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纳入到“为民办实事”项目,分批进行。
建于1982年的阆中市第二集贸市场是周边近5万居民的“菜篮子”,但也曾是大家心中的“痛”:基础设施老旧、垃圾随意乱扔……今年5月,阆中投入400万元对该市场进行提升改造,从下水管道到水电设施的更新,从摊位设置的标准化到坑洼路面的硬化,变化显而易见。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干净、放心、整洁,成了更多市民的新感受。市民廖贵华感叹:“买菜也买出了幸福感!”
同样幸福感“爆棚”的还有阆中市保宁街道观音寺社区安居小区居民。修建于1997年的安居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有11个楼栋270余户居民。“过去,小区内通信线路私拉乱接,杂乱无章,进行规范整治后,不仅排除了安全隐患,小区环境也更整洁、舒适了。”小区居民赵晓燕予以点赞。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据了解,截至目前,阆中紧盯老旧小区管理、集贸市场环境脏乱差、城乡结合部短板明显等问题,已先后投资近5000万元,对503个老旧小区、14个集贸市场、25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整治。
交通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规范有序的交通能够让人于细微之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老观镇居民杨文军还记得那次特殊的“换位体验”:在市交警大队培训后,他穿上黄马甲、手持小红旗,在嘉陵江二桥北头进行文明劝导。
这样的“换位体验”是一次新的尝试。今年3月起,阆中所有机动车驾考人员在参加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之前,都要参与3个小时的体验活动,对交通违法及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纠正。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廖周福介绍,“对于交通违法的驾驶员,除接受相应处罚外,也需要参与‘换位体验’两小时。”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阆中重点针对城市交通管理“老大难”问题,既人性化引导,加强宣传教育,又强制性惩戒,设立曝光台、严格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和抄告制度。近3年来,全市累计处罚交通违法1300余人次,交通秩序大为改善。
目力可及的城市形象变化背后,是城市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提档升级。兼顾群众就业、民生实际,阆中还将城区街道划分为4条标美街道、7条一类严管街、48条二类控制街、99条三类规范街、51条古城区街道,科学划定12个临时经营区域,允许流动摊贩在保障安全、不影响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烟火气”“生活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满载荣誉,阆中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接续再出发、接力再奋斗,阆中将继续以昂扬的姿态应对这场文明的“长考”,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让阆中人民共享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的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推动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