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气少女QMQ
1127年,金人的军队攻陷北宋东京,宋钦宗被迫乞降,不曾想金人北返之时竟顺手掳走的钦、徽二帝以及北宋宫中三千多人,从此北宋灭亡。宋人为帝王感怀,称之为"靖康之难",或称"靖康之乱"。
六月,大臣宗泽等拥护钦宗之弟——康王赵构登上帝位,即宋高宗。从此,北宋成为历史,南宋开始了坎坷多舛的命运。之所以说南宋坎坷,是因为这个政权真的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就连定个都城,也是多番思量、几经变动才最终选择了临安城,也即今天的杭州。
据说,当时朝内关于定都的问题有着诸多争论,杭州并非大臣们心中最佳的选择。大臣李纲是"三都派",他认为既然大宋如今已经失了正统都城东京,那么要保持天家威严的最好方法就是建三个都城: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并派兵遣将修葺宫室,守卫城池。
李纲的考虑其实不无道理,南宋兴建三都,其一是让高宗以"巡幸"之名居住于新都城,说明今日的南宋与北宋是一样的,都是正统的中原王朝,让南宋的建立和高宗的即位都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其二是南宋有多个都城,皇帝在不同的地方辗转,也可以对地方势力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防止内乱。
最后一个,也是一个很实际的理由。都城多了起来,金兵不知道皇帝到底住在哪个城市,就不知道要去攻打哪一都城,这就保全了皇帝,避免再次出现皇帝被俘的耻辱事件。对于宋人来说,"靖康之难"实在是奇耻大辱,不可重演。
这样看来,李纲的建议的确算得上是周全之策,但却不是一个可行之策。
金兵前脚刚灭了北宋,心里自是得意,就等着所有汉人都纳贡称臣,谁曾想不死心的宋人又建起了新王朝,这当然是让金人十分恼火的。于是,金人对南宋和高宗开始穷追猛打,金兵一路南下,攻城陷地,就连计划好的东都建康城都已经岌岌可危。
当时的赵构刚刚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打算从襄阳前往建康"巡幸",谁知才过了江就听闻金兵逼近的噩耗,皇帝吓得不敢再前去,于是辗转到了镇江。
群臣仍坚持认为皇帝应该到建康,那里是六朝古都,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金兵不善水战,必然无法在那里久据。高宗却不以为然,虽然建康城有长江天堑,但是离前线真的太近了,一旦金兵渡江,建康四周无处可守,自己必死无疑。
就在这时候,大臣王渊倒是提了个好去处:杭州。
他说,如今金人逼近建康,皇帝贸然前去恐怕会有危险,不如先去离南京不远的杭州,等到日后建康安定后再回去,而且杭州水路网复杂,金人骑兵断不敢轻易涉险,较为安全。王渊的这个建议深得赵构心意,于是高宗立即前往杭州。
没成想,高宗来了杭州就不愿走了,打算偏安此地。群臣本想着先让皇帝在杭州"避风头",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回建康,如今皇帝毫无收复中原的迹象也引起将士的不满。三月初,刘正彦的兵变迫使赵构不得不作出重返建康的决定,七月,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准备迁都建康。
然而,高宗不知道的是,金兵已经攻陷建康,长驱直下踏遍江南。群臣拥着皇帝仓皇南逃,最后逃至绍兴。所幸,当时江南正好赶上台风暴雨,金兵被迫引兵而去。不久后,赵构重返杭州,说什么也不愿再回建康。1138年,杭州以临安之名正式被封做"行在所",成为南宋名正言顺的国都。
但杭州最终成为南宋的都城,其实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主要有二:一是当是金人的军事攻势实在太猛烈,在长江以北的地方,金人的骑兵要想攻破城池简直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建康城(今天的南京)离前线实在是太近,很容易遭到金人的袭击。二是金人越过长江之后,对建康城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城内的繁华已不再如昨日。
内因则是可以从临安(杭州)本身的发展去考量,杭州自隋唐开发以来,其经济和人口以及商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人口上,开元年间,杭州的人口仅有八万户,等到元丰年间时已经涨到了十万二千八百多万,崇宁年间的杭州人口更是高达二十万三千五百多户,远远超过当时的江宁府(十二万七百十七万人户)、平江府(十五万二千八百二十一户)。杭州人口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北宋年间,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已经达到全国较高水平。杭州的丝织业十分发达,北宋年间曾在临安府设"织务",负责采购丝绸,杭州每年的丝绸产量高居江南各府之首。
熙宁十年,杭州及其附属九个县的夏税中光丝绸一项就高达四千四百八十六匹,该地的丝绸产量可见一斑。杭州的雕版印刷业也同样居于全国首位。据民国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江浙地区的古刊本数据来看,全国的刊本中,有一半都来自杭州。除此之外,杭州的造船业、酿酒业、制扇业也相当发达,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也曾称赞道:"天下酒官之胜,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
杭州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也是它的巨大优势。据古史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在钱塘江上航行的船只就多到看不见头尾。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物资往来带动了河道的修建工程,在钱塘江的两岸,形成了南场、北关、安溪、汤村、临平等集镇,物资吞吐和贸易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北宋年间,杭州的对外贸易更是蓬勃兴起,公元989年,北宋政府在杭州设立市舶司,专门处理对外贸易事务,杭州已成为巨大的外贸港口之一,有与泉州、广州比肩之势。今人若想一睹当年的盛况怕是不太可能,但从蔡襄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一窥港口繁忙的景象:"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资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一"。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到,杭州之所以在当时能够胜过六朝古都的南京,被选作南宋的都城,绝非是偶然。
北宋末年的杭州,除了在军事地形上各有其特点之外,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远远超过建康,就算当年金人没有在南宋迁都时对皇帝步步紧逼,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也会让高宗和南宋军民心甘情愿地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