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步兵,此名通用于春秋时期。其时步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分隶于战车,称步卒;一种脱离战车单独编制,称徒兵。徒兵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华夏诸国对西方和北方戎狄族的战争中。戎、狄多居地形复杂的山地,擅长步战,华夏族为适应这种情况,也开始采用步兵。
早在公元前714年北戎侵郑之际,郑庄公就担心郑国的战车抵御不了北戎步兵的进攻,故较早地发展了徒兵。为了防御狄族的进攻,晋国也于公元前632年正式建立左行、右行、中行三支徒兵部队,统称“三行”。此外,楚国的徒兵也见于记载,但具体情况不详。徒兵在春秋初、中期多用于边防和卫戍,中原诸国发生的历次大战则很少有使用徒兵的记载,只有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记录了晋国曾俘获楚军的徒兵千人。这说明当时的战争仍以车战为主,徒兵不过是一种辅助性部队。春秋末期,徒兵在战场上渐趋活跃。
公元前505年的吴楚之战中,“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的吴军先锋,就是一支轻装的徒兵劲旅。公元前478年,在著名的笠泽之战中,不仅担任佯攻的越军两翼是徒兵,而且其中军主力也是由越王勾践的“私卒君子六千人”组成的徒兵部队。据《国语·吴语》记载,当时吴军徒兵的编制是百人为一“彻行”,百行为一“方阵”。战国时期,步兵通称为“卒”。至《六韬战步》始出现“步兵”之称,徒兵一词遂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