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几度停演几度复出:嶂山马灯“热”起来了

2020-11-21新闻6

嶂山马灯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起源于现江苏镇江嶂山村山林中的松树遭松毛虫严重侵害的故事,为祈求风调雨顺、山村太平、五谷丰登、子孙兴旺,村民自发创造了一种舞蹈,以驱害求利。

嶂山马灯表演现场

据嶂山马灯市级传承人卢相喜介绍,嶂山马灯以马队出征的“备马、行军、布阵、畋猎、游戏”为主线,以“父传子,子传孙,不传外乡人”为村规,立足嶂山村向周边地区的庙会、各类庆典、民俗节假日,开展传播演出活动。

嶂山马灯市级传承人卢相喜接受记者采访

随着近年来的“非遗热”,越来越多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使得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非遗技艺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嶂山马灯也同样经历了从发展在式微,再到重新崛起的过程。

据介绍,嶂山马灯2006年12月被评为镇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市民间文化艺术馆授予嶂山马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2015年,嶂山马灯阵舞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上个世纪初的一次长山庙会请来了苏北一处地方的表演队参加,嶂山村本地观众看后很感兴趣,也颇为感触,随后一些人有意开始恢复本地嶂山马灯的传承与传播。据说当时的马灯队只有几匹马、10多个人参加表演,后来经过改进扩建,发展到10多匹马、20多人的队伍。就这样,嶂山的马灯就活跃起来了。那时,嶂山马灯一年表演次数在四五场次,一是过大年期间表演1至2次,二是每逢庙会期间参加表演2至3次,平时一般不表演。解放后,马灯队除了在本地逢年过节表演外,还参加部队慰问活动、地方上大的庆典活动以及邻村的邀请等活动。解放前马灯队员以第一代传承人为主,这些人员已过世,解放后又培养了第二代传承人员王学成、卢承学等人。由于历史的原因,马灯在文革期间被迫停演,在80年代初也进行了一次恢复表演,后因农村的改革和经济困难等原因又一度停了下来。到了2004年,在镇文化站以及嶂山村两委班子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请几位老马灯传人出来传授马灯技艺表演。村委会出资4万多元,购置了马灯道具器材、队员的服装等。在第三代马灯队员们的认真训练下,嶂山马灯又跳了起来,近几年来先后参加市、区、镇的重大活动8至9场次,地方活动10多场次。2006年,嶂山马灯阵舞被镇江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把嶂山马灯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2008年,嶂山村与蒋乔小学共同商议,把马灯传承给下一代(第六代),于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老队员的认真传帮带,现已打下了传承下一代的基础,使百年马灯得以代代相传。

嶂山马灯一直以来是以跳马灯阵舞的表演形式,以壮观场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庇佑村庄太平,子孙兴旺。主要是在嶂山村小范围内以父传子、子传孙,言传身教,代代传承至今,以在嶂山村及周边村落庙会表演为主,观众大多是农民,积淀了历史悠久的风俗民情,传承着特色鲜明的中国元素,保护着嶂山马灯精湛的传统技法。

嶂山马灯的表演分16个场次,分别是:备马、出对马、单放五朵梅花、遛单马、铁索环、摆“天”字、里外逻城、摆“下”字、“十”字穿心、摆“太”字、乌龙摆尾、摆“平”字、五朵梅花连放、兔子眼、圆场和回马。上场的15名演员分别担任马保、头马、婆子、拎花篮者、青壮马、烈马等角色,正常演出共1小时40分钟。

马灯演出的最大特点是造型生动、人马合一,装饰物突出,场次非常丰富,阵形变换迅速,极具观赏价值。特别是晚间表演,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2006年嶂山马灯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不断开拓创新、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在马灯的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舞台的表现形式,更加适应登台表演的要求,融入边跳边演的方式,做到形与声的完美结合,通过形体的舞动和歌唱内容的融合,充分展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马灯之魂,2011年7月嶂山马灯代表镇江市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农民运动节展示节目表演,喜获银奖。2012年6月嶂山马灯代表镇江市出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优秀展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近几年以来外出演出,提升了嶂山马灯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从原来的本村周边农民观众扩展到全国观众,同时也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

嶂山马灯从一种传统的庙会表演团队,经过一代一代马灯人的努力,传承至今已成功锐变为代表一个村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队伍。从服装道具的更新到马灯人的新老更替,从马灯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到马灯表演灵魂上的创造,都凝聚着嶂山人的心血与智慧。嶂山村两委在文化强国精神指引下,正努力把嶂山马灯从单纯的马灯表演发展成为嶂山马灯文化产业项目,丰富嶂山马灯的文化内涵,扩大嶂山马灯外延的带动效应,努力把嶂山马灯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配图均为本端融媒体记者刘海红拍摄)

责编:任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