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或与“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有关

2020-11-21新闻1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画中,宋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在翻阅两宋的历史档案时,常常因她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到巅峰的时代而向往之,也常常为她饱受少数民族入侵的耻辱而痛惜之。

清明上河图

两宋立国数百年,却大部分时间都陷于和周边国家的争端之中。先是西夏,然后是辽,再是金,又是蒙古,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国力财力物力都不如宋朝。但宋朝在和它们的战争中却屡屡失败,不得不割地赔款称臣。为什么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据后世的研究,或许和宋朝“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的治国方略有很大关系。

靖康之耻

“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尽管最终被平定,但是它的遗毒却影响甚久,不仅重创李唐天下,使盛唐成为历史泡影,而且,在平叛过程中滋生的藩镇割据问题,直到唐亡都无法解决。

五代十国时期,军事政变更是家常便饭。上位者往往手握重兵,臣夺君权,每一次王权更迭都充满军事斗争的残酷气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惨痛教训,给了宋朝统治者很大的启发。而且,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也是被部下黄袍加身而坐上皇位的,所以他自己也担心以后会有武将权力过大而模仿他夺了赵家天下。因此,有宋一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直接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宋朝的重文轻武方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1)宋朝的文官地位比武官高,武官常常从属于文官。明朝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反映这一点。小说写道,清风寨有两个知寨,一个是文官刘高,一个是武官小李广花荣。花荣曾对宋江介绍刘高说:“兄长不知。不是小弟说口,这清风寨是青州紧要去处,若还是小弟独自在这里守把时,远近强人,怎敢把青州搅得粉碎!近日除将这个穷酸饿醋来做个正知寨,这厮又是文官,又没本事,自从到任,把此乡间些少上户诈骗,乱行法度,无所不为。小弟是个武官副知寨,每每被这厮怄气,恨不得杀了这滥污贼禽兽。”从中可以看出,尽管花荣是个武将,但是地位却不如文官刘高,所以他对刘高乱行法度的行径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可奈何。

(2)朝廷重视对文官的选拔,却基本没有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就连军队中的统帅,往往也是文官担任。

(3)宋朝社会风气基本是敬重文臣,而轻视武将,武将地位偏低,等等。

“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方略

宋朝以前,戍守边疆的藩镇由于天高皇帝远,朝廷的掌控能力往往显得比较脆弱。所以,许多藩镇常常暗自壮大自己,继而与朝廷对抗,不听国家政令调遣,更有甚者反叛自立为王。

宋太祖就曾问计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则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果断依照赵普所说的,夺去藩镇的控制权,限制他们的赋税收入,把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如此一来,宋朝军事便呈现“外轻内重”的局面。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重文抑武”和“强干弱枝”背后的安全隐患

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确实可以极大降低武将叛乱的风险,如果宋朝的周边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那么这个政策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了。但关键是,宋朝的四周,却是虎狼环饲,西夏,辽,金等等,一个个既强大又好战,都在垂涎宋朝这块肥肉,如此严峻的边防形势,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注定难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剧下场!

藩镇力量被削弱,天下太平得以保障。但是,边疆强敌入侵时,问题就通通暴露了。没有强大的阻挡力量,致使外敌如入无人之地。并且,天下的财力物力人力都集中到中央,但中央的协调统筹能力并不高,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

宋辽战争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各位读者如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欢迎到评论区讨论交流哦!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