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9日电(记者 吴书光)“村民现在的日子就像掉进‘蜜罐’里。”刘国林惬意地笑着,他经营的农家院快餐店紧邻刘集支部旧址,从不缺游客。
刘国林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人,这个鲁北小村红色历史悠久:1925年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藏有1926年起保存至今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红色刘集声名鹊起,建有专门纪念馆,每年来此重温历史的观众达10余万人次。
如今,这里建成了国家AAAA级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也在加速改造,村内文化广场、净化饮用水、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不断完善,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42万元,较十年前翻了5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村民生活走向了小康。
十多年前,村民们还住着土坯房,走着土村路。眼看捧着红色刘集的“金饭碗”,老百姓还过着穷日子,村干部急在心里。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经讨论,村里决心深挖红色资源,做大红色文章。
在上级政府支持下,村里依托红色资源成立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建起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打造红色民俗文化街,一个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机不可失。刘国林带着外出务工攒下的5万元钱,回村翻盖了住了数十年的老房子,开起了快餐店,他的收入很快胜过在外务工,人也就坚定地留了下来。
2009年,这个村建起了集经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花卉产业,形成了“红绿双赢”的强村富民新路。
在中国,有许多像刘集后村这样的红色村庄,他们下大气力挖掘红色资源,多元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也是一个“红村”,这里有1939年成立的临沭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战争年代的堡垒村、八路军“钢八连”的成名处、“支前模范村”……
从村东口进入朱村,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几位老人正沐浴着阳光,在一处街角下棋、聊天。90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就在其中,他曾在淮海战役时参与支前。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这不就是小康嘛!”王克昌说。
赫赫有名的八路军“钢八连”在这里成名。1944年除夕夜,日军对我根据地发动扫荡,八路军某部八连来不及请示上级,果断赶往朱村。这场毙敌30多人、我军24人牺牲的战斗,为这支部队留下了“钢八连”的美誉,也为人民军队增添了“枪声就是命令”的军事文化。
据统计,革命战争时期,朱村先后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被誉为“支前模范村”。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俺们打心底里觉得朱村不一般,老少爷们都为村里的历史骄傲,精气神很好,都想着怎么把朱村建设得更好!”
2012年,朱村建设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馆藏7000余件。村里还建有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支前纪念馆等,以保存住红色记忆、传承好红色基因。
临沭县委书记刘飞说,近年来临沭县多次在朱村召开县委常委会,集体调研并广泛听取意见,明确了建设沂蒙红色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点的工作思路,推动当地快速发展。
一边深挖红色资源,一边注重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园和梨园的种植面积已有约800亩的规模,采摘、休闲观光游、垂钓等功能逐渐开发,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发动机”。
传统的柳编产业更是实现大发展。朱村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该企业负责柳编产品设计、打样、销售,大量朱村村民在家搞柳编,实现就近就业。
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是2013年的1.6倍。朱村还新建了综合服务中心、扩建了小学操场,先后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
几次到朱村采访,记者发现朱村人已不再为吃喝发愁,他们开始盘算更长远的发展。
“这里有看得见的发展,回村自然而然。”30岁的山东聊城人王晓林是朱村媳妇,她认为朱村发展潜力大,准备扎根。(完)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