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迄今已经过去半年多。据本报报道,自9月起,全市城管执法部门集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生活垃圾分类第五阶段专项执法行动,虽然各区落实条例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单位和个人缺乏对垃圾分类以及生活环境、生态环保的充分认识,缺乏执行条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问题。此次执法行动,共立案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936起,可见存在的问题相当普遍;昨天上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还集中曝光了两个月内十六区生活垃圾分类典型违法案例,如此不留情面,可见推进垃圾分类的坚定决心。不仅被点名的单位要迅速整改;对所有部门来说,无疑都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而不是一阵风。
在此次专项执法行动中,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的执法力度,重点针对餐饮企业随意倾倒厨余垃圾、运输企业混装混运、居住小区桶站不规范设置管理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针对前期处罚过的违法行为,采取“执法回头看”的方式,帮助指导企业和个人更好地整改到位,防止问题反弹,巩固工作成果。通过执法行动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个别市民意识淡薄有关,更与后期处置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从前期广泛宣传动员,到正式实施后的一系列举措,垃圾分类的知识和要求,按说早已深入人心。立案查处的2936起违法行为,可以说都是明知故犯。小区物业、企事业单位、施工工地、商场超市、餐馆宾馆等主体责任人存在问题仍较为突出,说明很多单位和个人依然对垃圾分类不以为然、应付了事。尤其令市民深恶痛绝的生活垃圾混装混运现象依然发生,堪称是对垃圾分类新政的公然蔑视。小区物业、分类收集运送垃圾的企业不时出现“掉链子”行为,不仅让政策落实大打折扣,还会严重损害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与付出。
城管执法部门已经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对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曝光各区典型案例,就是要形成垃圾分类的“硬约束”,倒逼一些单位和个人,将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变成行为自觉。消极应对走过场,图省事“一锅端”,早晚进入违法典型的名单。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罚了之。以案促改,整改到位,让生活垃圾各归其位,才是最终目的。只有严格监管与耐心引导双管齐下,投放、运输、处理等每个环节都不打折扣,才能让垃圾分类不落死角,垃圾分类的规则才能化作每个单位每个人的自觉习惯。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侯江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