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南端,有一条名为“仰忠街”的内巷,它大隐于市,在闹市的喧哗中显得分外安静。仰忠街原名“高第里”,之所以改名,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曾诞生在这里的一名刚正不阿、智谋双全、勤政廉洁的断案高手——周新。
仰忠街今貌。黄楚旋 摄
周新(?—1417),明代广州府南海县人,原名周志新,因明成祖朱棣常直呼其为“新”,因此他便以“新”为名,改“志新”为字。周新历任福建巡按御史、北京巡按御史、浙江按察使等职,从事刑事、监察、治安等工作。他善于断狱,因其铁面无私、耿直敢言、揭露时弊而被人称为“冷面寒铁”。后来,周新遭权贵陷害饱受折磨,却依旧坚持擒治奸恶的为官准则,最终因触怒明成祖被枉杀身亡。他临死前仍高呼:“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周新去世后,其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他曾任按察使的浙江,百姓更是将他拥立为城隍神,世代供奉祭奠。
周新像。简仁山作
正直敢言 尽心辅佐
浙江杭州,吴山风景区里草木葱茏,一座古朴威严的城隍庙默然屹立,香客络绎不绝。庙中的周新塑像,面目威严,器宇轩昂。
城隍庙中的周新塑像。杨道来 摄
据明人黄佐所著《广州人物传》记载,周新年少时,已好学能文、气度非凡,遇事不平则鸣,凌厉如老成之辈。亲友偶有过失,周新都毫不客气地严肃指出。在他看来,真正的良师益友,是能指出他人过失的人,而非只懂得阿谀胡诌之辈。
明洪武年间,周新以乡贡进士被授为大理寺评事,由此踏上仕途。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周新改任监察御史,上可弹劾官员,下可为民伸冤。在考察吏治、侦办案件过程中,周新精明能干,刚直敢言,弹劾官吏不避其身份背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此,朝中权贵重臣对周新都十分忌惮,“冷面寒铁”的绰号就这样流传开来(参见明·彭森《冷面寒铁公传》)。
周新还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政策上的疏漏,尽心辅佐治理。在明洪武、永乐两朝,由于天下初定,武官时常居功自傲,凌驾于地方文官之上,对其恣意欺凌,羞辱谩骂。永乐元年(1403),时任福建巡按御史的周新上疏指出,长此以往不利国家稳定,都、司、卫、所各级武官不能欺辱府、州、县各级文官,同等官阶的各级文武官员相见时须用平等礼节。此外,周新还提出,原来在地方上宣读诏书的程序,可能造成敛收钱财、宴请扰民的后果,建议统一改为在官府内举行。
次年,周新转任北京巡按御史。当时朝廷规定,凡是在北京犯下罪行理应流放者,可蒙皇恩免罪,发配至城外耕种闲田。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相关文书必须先送到国都南京审批,文件两地往来需等候数月之久,涉事罪犯大多已因为饥馑、困病等原因死在狱中。周新再次上疏,主张今后北京流徙的罪犯,直接由本地官员处理,无须进行繁琐的异地审批流程,消除长期关押囚犯导致的潜在隐患,体现朝廷对罪犯的宽恤之恩,此举使许多囚犯得以存活。
久而久之,周新凭借其忠耿、“恳切”的态度受到皇帝的欣赏,凡是周新的奏议,朱棣“无不允”(《明史·周新传》)。
浙江杭州的城隍庙,即周新祠。杨道来 摄
平冤昭雪 爱民为本
周新以“善于断狱”著称,他经手查办的案件,无不“谳狱平允,莫有称屈”(《冷面寒铁公传》)。而在民间,周新更是以见微知著、善断疑案的判官形象,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对此,冯梦龙《智囊全集》、黄瑜《双槐岁钞》、张岱《西湖梦寻》等文学作品记录颇多,这些故事无不寄托着古代民众对周新的赞誉,和对“青天不灭”的渴望。
民间流传的关于周新断案的传说,大都发生在浙江。永乐三年(1405),周新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主管全省刑狱和监察。当时,浙江的冤案堆积如山,许多被拘禁已久的受冤百姓听说周新即将到任,纷纷喜不自胜,欢呼道:“我得生矣!”随着周新的上台,许多悬案得以水落石出,无辜者也平冤昭雪。
《明史·周新传》就记录了这样一桩案子:周新上任刚进入浙江地界时,就发现成群的蝇蚋围着所骑的马头缠飞,嗅觉敏锐的他认定其中必有蹊跷。他追溯飞虫来源,果然在密林中发现一具尸体,并在其身上搜到一枚木印。周新仔细查验,发现是用于戳盖在布匹上作标识的印章,推测死者是一名布商,被强盗劫财害命。到达任所后,周新立即派人秘密购入各色布料,比对布上的印迹,又细细审查印迹相似的布商,果然就找到了假扮布商、夺其财产的凶手。
类似的案件,经周新之手告破的屡见不鲜,众人为之叹服。《广州人物传》总结道,周新施政“以爱民为本,泽及无告”,他凭借一颗爱民之心秉公执法,实事求是,让无论贫富尊卑之人都能求得公平。在周新的努力下,当地监狱几近空置,百姓夜不闭户,连三尺童蒙都传唱周新的贤能故事。
同时代的皇家档案《永乐实录》,还记载了周新为民请命、维护一方安定的奏疏。永乐十年(1412),浙西多县连年遭受水灾,主政官员赵居任隐瞒不报,周新上奏弹劾,恳求朝廷派遣专员查验当地粮产歉收、饥民死亡情况,争取免除当地粮米税收。出于对周新的信任,朱棣下令调查,使浙西百姓及时获得赈济,瞒报的官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周新在任上时,还遇到嘉兴盗匪倪弘三起兵造反,劫掠邻近州县,来势汹汹,让朝廷吃了多次败仗。周新亲自出谋划策,对其围剿驱逐,先在各处港汊钉上木栅,封锁水路,又派遣壮勇之士在陆路穷追不舍,最终生擒倪弘三,保卫了郡县人民的安定生活。
祠庙内外两侧墙壁上,雕刻有十二幅反映周新勤政爱民、刚正不阿的故事。杨道来 摄
举廉惩贪 至死不屈
周新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以“廉使”之美誉名闻天下(《明史·周新传》)。据《冷面寒铁公传》所载,有人曾给周新家中送去一只烤鹅,家人推辞不得,只能收下。周新得知此事后,坚决不收,还将烤鹅悬挂示众。凡是有人再给他送礼,周新都指着这只烤鹅作例,表明他既不收礼,更不会放任此种歪风。
周新之妻早年靠缝纫手艺补贴家用,哪怕是周新官路通达后也依然如此。一次,她赴丈夫同僚内宴时,身着荆钗布裙,如同普通田家农妇一般,让宴席上其他奢华打扮的“官夫人”自觉惭愧,一同换成朴素的服饰。
在惩治贪官方面,周新曾“便衣查案”,为了调查某县令涉嫌贪污腐败的案子,他甚至故意伪装成犯人入狱,以便向囚犯询问细节。搜寻到县令犯法的证据后,周新毫不留情地弹劾罢免了此人。从此,地方上的官吏听闻周新名号,皆闻风战栗,不敢任性妄为。
另一方面,对于廉洁奉公的官员,周新则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钱塘知县叶宗行为官“廉能”,有“钱塘一叶清”的美名。周新前往他家,发现叶家“居无长物”,仅有一包家乡寄来的太湖鱼干,便对叶宗行的官品大为赞赏。后者倍受鼓励,执政愈发清廉,却不幸逝于任上。周新惊闻噩耗,痛心不已,亲自为其撰写祭文“惟钱塘之江水,与君万古而俱清”,以彰其廉洁(参见《广州人物传》)。
刚直的周新,最终遭人陷害,蒙受冤屈而死。当时,一名千户(武官名)在浙江境内欺压百姓、肆意索贿,周新下令将此人依法处治。该名千户用计窜逃,并向锦衣卫指挥纪纲求救。纪纲为人毒辣,恶贯满盈,经常仗着皇帝的器重肆意欺压百姓乃至朝廷命官,他在朱棣面前诬告周新,将周新押送至御前亲审。
进京途中,纪纲唆使心腹对周新极尽酷刑,将其折磨得体无完肤。然而,周新毫无惧色,他伏跪在大殿玉阶前,向皇帝高声抗辩:“臣奉陛下诏为按察使,尽心履行擒治奸恶的责任,为何怪罪于我?”由于纪纲污蔑在先,周新的态度惹得朱棣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决定处死周新。临刑前,周新仍大声疾呼:“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很快,朱棣查明真相,周新乃是蒙冤遇害,他对此懊悔不迭,不禁感叹:“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明史·周新传》)。
明成化年间,《杭州府志》将周新列入“名宦”,称赞他“发奸挞伏,聪察如神,以激浊扬清、伸冤理枉、植善锄恶为己任”。此后,周新逐渐成为浙江一带民众供奉的城隍主神。
在周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廉吏应当具备的品质:公而无私、正直廉洁、才干出众。正如黄佐所言,“新之清风劲节,固不待于此而自可传于不灭也”(《广州人物传》),其举廉惩贪、擒奸除恶的贤德,并不因一时蒙冤而磨灭,反而在其至死不屈之中愈发闪耀,具有超越时代的借鉴意义。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一如民间对周新百年不断的信仰与崇拜,时至今日仍为民众所期盼和呼唤。
在浙江杭州的吴山风景区内,设有周新纪念室。杨道来 摄
【评说周新】
刚和柔是性格的两端,这在周新身上,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周新因刚直廉明、大公无私闻名,年轻时已“凌厉如老成之辈”,对亲友之中偶犯过失者都会毫不客气指出。他担任监察御史乃至被诬告获罪之时,“刚”的性格也没有改变。周新被权贵称为“冷面寒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仍能高声对着明成祖抗辩:“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这都是周新人格刚直的体现。
至于“柔”,现代法学家瞿同祖先生曾评论道:“周新不仅爱憎分明、赏罚有度,而且在具体办案中心细如发、体察入微,表现出高超的判案技巧”(《瞿同祖法学论著集》)。高超的判案技巧,是周新行事风格里“柔”的一面。他办事观察入微,往往能在流水案牍之中发现不妥之处,例如改良对北京流徙的罪犯处理工作,就使不少罪不至死之人得以存活。周新的“柔”,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百姓的爱护,“以爱民为本,泽及无告”。此种“柔”,还见之于他对能奉廉行的同僚惺惺相惜。如他对“钱塘一叶清”叶宗行的帮助,以及得知叶宗行身故,写下了“惟钱塘之江水,与君万古而俱清”来追忆悼念这位知音益友。
“冷面铁寒”的周新刚中带柔,说白了是因为他能做到爱憎分明,绝不做那种善变、圆滑、市侩“中庸”的“巧官”。周新的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学士加工,成为脍炙人口的公案小说,老百姓也奉其为浙江的城隍神,这是对周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大肯定,也寄托着民间对“青天不灭”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见,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清官廉吏永远会受到人民的崇敬与爱戴,清正廉洁永远是人间正道。
——傅思弦
(刊载于南方日报2020年11月20日副刊海风版面和南方+客户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