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厕15分钟自动报警,智能公厕已经逾越了私人空间边线

2020-11-20新闻18

近日,上海一个智能公厕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这一智能公厕安装了报警系统,系统能在如厕超过15分钟后自动报警,提醒保洁员及时协助。

这一设计,引发了网友们大量讨论。有网友认为,如厕超15分钟报警的功能能让其安心,但也有网友表示,希望“求如厕自由,这就是不让我在里面玩手机”。

确实,这样的报警系统,从预防如厕危险的角度而言,有其必要性。如厕的过程,确实容易诱发低血压,引起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长时间如厕后起身,也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缺氧而头晕、眼花等不适。极其劳累的年轻人,以及中老年人群体,在遭遇此类状况后,都有诱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能公厕15分钟自动报警有出于安全性的考量。

只不过,公共设施也得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我们可以将智能公厕自动报警设计理解为从安全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出发,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方便大龄使用者。但公厕设计还得考虑合理性原则,这里的合理性一指功能的合理,二指性价比的合理。

即在公厕设计满足了常规需求后,不应该诱使使用者将其另作他用,拥有15分钟自动报警实际上就会导致其他功能的衍生——“监督”如厕者;而从成本角度考虑,这样的智能公厕显然不适合大面积铺开,因为性价比太低,似有浪费公共财政之嫌。

智能公厕设计在合理性原则上的问题,其实就是网友们所吐槽的“求如厕自由”。因为智能化的细致监控,是天然会冒犯到私人空间。公厕的“公”代表公共,而“厕”则一直以来都是个体所需要的私密性空间。

正因此,公厕可以多人使用,但小隔间之门一旦闭合,就代表这一方空间只能为一人所用,且不应被打扰和侵犯。正因此,公厕等公共设施设计的最低限度,便是保护私人空间不受逾越入侵。

在日本的部分地方,公厕的英文单词已从常见的Toilet和Restroom变为Switch room,意即转换室。表述的变化其实是当下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因为公厕所承载的功能,早已突破了生理排泄的需要,而成为使用者调整心情、短暂躲避现实、释放压力亦或是换装、补妆的空间。

国内亦是如此。公厕的这一功能早已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也就表明了这一功能并未突破其合理性原则设计。基于这一普遍的社会现实背景,自动报警系统也就容易让使用者心理紧张,令其无端产生压力,而导致生理排泄等相关功能的无法实现。

人们对智能公厕自动报警系统的反感,说到底是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因个人隐私而产生不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无孔不入的有形和无形的电子“监控”,让所有人的私生活都有可能曝光在公域之中。

虽然,个人隐私权利受到保护,电子“监控”受到约束,但是一旦发生,每个人实际上都承受不起一次隐私曝光所形成的压力。

因此,一些没必要智能的公共设施,还是回归其设计初衷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

#个人隐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