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果园采摘蜜桔,实现家门口打工就业。记者刘娜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19日讯(记者刘娜) 时下,正值蜜桔丰收,走进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双河村,金灿灿的蜜桔挂满枝头,村湾处处瓜果飘香。村民段昌利正拿着电动割草机在田间除草:“产业扎了根,家门口也可以打工,脱贫奔小康,稳稳的。”
因地制宜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姚家集街道双河村是武汉市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26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武汉市委办公厅、汉口银行扶贫工作队进驻双河村开展结对帮扶。
“过去双河村广种薄收的田地,如今都变成了果木葱茏的特色农业。”双河村书记刘光耀感慨,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了村。经过走村入户,工作队摸清了65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针对致贫原因精准施策。“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市委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武高说,2016年建成一座80千瓦光伏发电站,有了稳定的村集体收入,双河村当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光靠光伏发电还不行,还得因地制宜壮大产业规模。结合双河村山地、土壤、水质检测结果,村集体流转土地近1600亩土地,种上了葡萄、蜜桔、稻虾、无花果、油茶等农作物,打造成一个“果香、茶香、稻香”的生态产业链。
如今的双河村,山下稻虾成片,山上果树成林。原来靠种田维持生活的段昌利,自集体产业发展起来后,便在这里打零工,除草、整地、施肥、修枝、采摘……“一天能挣80块,这工作干得有劲,农忙时还可以种点水稻、花生,打工、务农两不误。”段昌利乐呵呵地对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说。他算了一笔账,长年在果园务工,年收入能增加5000元左右,再加上自己种了10亩水稻,也能为家里增收近万元,如今儿子也在枣阳打工赚钱,生活越过越好了。
在果园不远处,一座共享农庄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即将投入运营。市委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武高说,计划依托果园,发展集休闲垂钓、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农旅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农技傍身
增强村民自我脱贫能力
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何从土里“刨金”?农技傍身才能让脱贫致富之路走得更稳,在武汉市农科院的帮助下,扶贫工作队组织精准扶贫农技培训班,提高村民的农技水平。
几场培训下来,村民还是持观望态度,于是扶贫工作队决定重点培养乡村创业能人,致富能人先行带动村民开展种养殖。谢永祥是双河村致富能人,从外地打工回乡的他流转千亩荒地种上蜜桔园,产量达到百万斤。谢永祥不仅带动同村的村民就业,还教授他们种植技术。
在谢永祥的带动下,村民也跟着心动了,主动跟着培训班学农技,一批批果苗种下去,一批批鸡苗养起来。如今,双河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果树,院子里鸡鸭成群,懂农业技术、有丰富种养殖经验成为村民必备的傍身技能。
贫困户李宗胜(左)和段昌利在果园除草。记者刘娜 摄
“农科院每年给我们送鸡苗、鱼苗、果苗等等,还指导我们如何科学种养殖,有了技术,不愁赚钱没门路。”村民李宗胜说,双河村有100多口闲置当家水塘,村民将这些水塘变成鱼塘,开展黄颡鱼、鲌鱼混养实验,年年都获丰收。
李宗胜说,今年疫情过后,正在为春耕的事情发愁时,扶贫工作队多方联系协调,为村民们送了近8000只鸡苗、大量稻种、蔬菜种以及数吨化肥、农药,保证了村民正常农业生产。
“去年村里收获了万把斤鱼,在当地市场上卖得非常紧俏。”市委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武高说,村民的鱼类养殖不仅打开了本地市场,还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全村掀起了养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