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19日电 (记者 崔琳)“今年,由我厅牵头,联合扶贫办等7部门建立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研发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人群、登记失业人员中的大学生入学、残疾证办理、患病报销等10大类408.7万人实行监测预警。”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剑表示,此举有效防止困难群众返贫致贫,做到了主动救助、温暖救助。
目前,该系统已开展6次监测预警,共发出红色预警信息41983条、橙色预警信息24458条,根据预警信息核查,共对22779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民众落实相应救助,对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建立了台账,长期跟踪关注。困难群众监测预警系统的使用,将困难民众申请施救的传统救助模式转变为干部主动发现、主动调查、主动施救,将“人找政策”、“单一施救”的救助现状变成了“政策找人”、“综合施救”。
19日,甘肃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会议召开。李剑介绍说,近5年来,该厅向民政部汇报省情实际,争取下拨救助补助资金407.4亿元。甘肃省共计下达534.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11月19日,甘肃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会议召开。崔琳 摄
期间,为持续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甘肃省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55元提高到2020年的4428元,增幅达55.1%。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单一的基本生活标准拓展为“基本生活+照料护理”,从2016年的每人每年4525元提高到2020年的7200元、8400元、9600元。通过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特别是大幅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确保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持续实现了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甘肃省各地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截至10月底,全省实施临时救助155.24万人次、支出资金20.5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精准认定低保对象,甘肃官方先后开展了农村低保清理规范、精准认定大检查、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兜底保障冲刺清零行动、兜底保障专项攻坚行动和挂牌督战行动。2019年、2020年,建立了厅级领导包抓、处级干部督战、业务骨干蹲点的工作责任制,先后派出多路工作组,到任务最重、问题最为突出的县区,整村逐户“解剖麻雀”,指导基层采取“地毯式”“过筛子”等有效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核查认定,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对象(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88.9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的目标要求。
此外,2018年以来,甘肃累计下达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教育救助资金95.2亿元,惠及农村学生691.23万人次;为431.5万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4.24亿元,目前已有114.9万贫困人员按月领取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9种逐步扩大到30种,救治覆盖率达到99.78%;为3万多名一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发放残疾人居家托养补贴近8000万元;走访慰问困难妇女近6.5万人次,发放慰问金231万元,捐助物资900余万元。
李剑透露,下一步他们将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民众关切,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对低收入家庭和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或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
同时,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社会救助领域违规违法案件通报曝光力度,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加强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机制。(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