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板桥读书六解
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于读书上也颇有心得。与当时的许多士子埋头笃学,孜孜追求功名大不同,板桥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既刻苦又率性。刻苦读书,既为功名利禄,也为增加才识;率性读书,则主要为满足一己的性情所好与精神追求,享受其有品质有乐趣的人生。
提倡读书要有选择
先选定一本书,然后反复阅读,有的书他甚至读过几十遍。直至真正懂得了书中的道理,才肯把这本书放下。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极不赞成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式,匆匆一阅,其实心得全无。他曾写信对儿子说:“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如何才算有选择的精读?他举《史记》为例说,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此篇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为华彩段落,因此对这几段文字,要反复诵观,细加品味,深加琢磨。他换个角度说,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板桥认为值得精读的作品是:《左传》、《史记》、《庄子》、《离骚》、杜甫诗和韩愈文。
提倡读书要有主见
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又说:“我辈读书怀古,岂容随声附和乎,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他还有一副对联,联曰:“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对联明白而又透彻地阐述了“疑”、“问”与“悟”的关系,学问的精进,“问”是关键。
不读死书
读书要灵活掌握,读有用书,取法适宜,为己所用。否则,囫囵吞枣,败絮充塞,误己祸人,不如不读。其为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所作的对联讲的也是这层意思: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当多读书外之书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是一本大书,气象万千。喜欢读书的人,切不可游离于外。对此,他说:“板桥非闭户读书者,常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他曾颇为自豪地宣称: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
交流读书心得很重要
读书宜有三五好友,切磋读书心得,探讨书中道理,交流思想感悟,这便是读书的趣味所在。提起书友,他说:“尔时读书古庙,深更半夜,谈文娓娓不去,虽天寒风劲亦不顾。有时一人烧粥,一人斧薪,以豆子下粥,大啖大笑,腹饱身暖,剔灯再读,如是其乐。或短衣骑石狮子脊背上,纵谈天下事,谁可将十万兵,谁可立功边徼,以异国版图献天子者,又如是其乐。今一念及之,古庙无恙耶?石狮子无恙耶?谁得再与我古庙谈文?谁得再与我在石狮子背上论兵?谁得再与我啖咸豆子下粥?”这段话令人无比感叹,可见好的书友是何等难得。
读书必须勤奋刻苦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说:“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读《易》尚有“韦编三绝”的精神,“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郑板桥的许多诗词也是描写读书人的那种勤奋精神的。如 “年年种竹广陵城,爱尔清光没变更,最是读书窗纸外,为争夜半起秋声。” “十年作客广陵城,落落身如竹叶轻,最是五更凄响处,唤人早起读书声。”等。他还为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题有一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这副对联赞扬汪懋麟刻苦读书。(罗加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