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孩子,在阳光下绽放笑容
——《守护明天》第四季幕后故事
《守护明天》第四季拍摄现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但是,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为何不时发生欺凌与暴力?本该对孩子嘘寒问暖的父母,为何狠心对孩子施虐?本该对孩子充满善意的陌生人,为何不断伸出黑手?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难点,有哪些新思路?……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节目《守护明天》,已经录制四季,始终聚焦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点话题,介绍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探索。即将播出的第四季,相比前三季有何新亮点?台前幕后又有哪些故事?
主讲检察官:
“上台还是有点紧张,怕出错”
8月,当“检察蓝”第四次出现在央视录影棚时,北京的天气还很热。
据了解,《守护明天》第四季共10集11个典型案例,围绕“保护”主题,以案释法、辨法析理,讨论监护侵害、性侵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等问题,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和发展完善为主线,体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法律保护体系,突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亮点,充分展现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
每一集节目都包含检察官说案、专家点评两个部分,有的还加入了情景剧、心灵独白等环节,增加感染力,弘扬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传播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
一集节目近50分钟,台本上的字密密麻麻。“上台还是有点紧张,怕出错。”在录制现场,11名主讲检察官之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检察院的吕倩竹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守护明天》的节目录制。录制开始前,她一直在角落里,面对着墙小声背诵。
吕倩竹讲述的是一个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的案件。母亲王慧为与男朋友约会,把3个未成年的孩子丢在家里,仅留下一块面包,三天三夜不闻不问。最大的孩子7岁,最小的只有1岁半。“我对王慧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漠。”吕倩竹告诉记者。王慧得知自己可能要坐牢时,她第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安置问题,而是能不能给自己从轻处罚。
“我从事未检工作13年,这种案件是头一次见到。”吕倩竹说。法院以遗弃罪判处王慧有期徒刑四年,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社区共同决定把3个孩子送到儿童福利院。后检察机关向民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撤销王慧对3个孩子的监护权,现已判决。“判处一个人有罪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如何避免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吕倩竹说。
在《妈妈不要打我》这一集,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的袁丽丽主讲了一个监护侵害案件。“这个案件就是通过聚焦监护侵害现象解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探讨如何第一时间发现、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袁丽丽告诉记者,“导师团很壮大,我们对着镜子、对着摄像头反复校正,通通消灭了朗诵腔、播音腔、矫情做作,建立起‘讲’的感觉,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都格外注意管理。”
广东省广州市检察院的林鹂讲述了一个少女因为“网红梦”而受到网络侵害的案件。初一女孩肖蓉蓉很喜欢在视频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小视频,并憧憬着自己能成为网红,没想到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直到班主任老师给她的母亲打来电话,母亲才知道女儿的裸照已经在QQ群里传开了。
“这个案件是近年来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犯罪的一个典型,但绝不是孤例。”林鹂告诉记者,检察机关不仅仅只是针对个案惩治犯罪,更是把目光放在整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的搭建上,“我们向党委政府提交议题,推动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与网易等网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网络法治课堂,向师生、家长宣传网络法治知识。通过这些努力,不断地去推动各方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总导演:
典型案例凝聚了少年司法专家的心血
今年的录制,与往年有些不同。因为疫情影响,本该坐满旁听学生的录影棚,几乎都是工作人员,显得有些冷清。
“虽然今年没有观众席,但是嘉宾阵容强大。”节目总导演喻佳告诉记者,这一季节目不仅有之前深受观众喜爱的嘉宾,还有来自公安部、最高法、共青团中央、中国关工委等部门的专家做专门解读,“其实,是想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在国家层面被关注着的重点工作。”
这是喻佳第四次负责打造《守护明天》,此前的三季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其本人也随着节目陆续制作,见证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对于未检工作尤其熟悉。
在喻佳看来,这次录制可以说是启动艰难,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所有的策划会议都是用视频的方式进行。“今年的案件选取尤其扎实,都是聚焦当下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热点痛点难点,比如说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喻佳特别强调道。
录制的第二天下午,浙江省温州市检察院的郑加佳主讲了《迷失的女孩》这一集:“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经常跟着比自己大的孩子出入酒吧、KTV,甚至宾馆,认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和辍学青年,于是旷课、醉酒、夜不归宿渐渐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女孩受到了一次次的侵害……”郑加佳告诉记者,孩子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从来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全社会为之不断付出得来的,我们都要为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不断努力。
“这么小的女孩为什么经常出入娱乐场所?为什么一次次夜不归宿?这场悲剧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主持人张越引导嘉宾对案件背后的原因展开讨论。
“这是一起因为娱乐场所违法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而引发犯罪的案件。”喻佳解释道,这也是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监督推动行业整治的一个典型案例。
“可别小看这些案子,可以说是凝聚了国内权威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心血。”喻佳告诉记者,往年的案件选取都是“人带案”,也就是先选择适合出镜的检察官,再选择讲述的案件。今年是“案带人”,从全国各地的未检案件中筛选出150件,然后再精挑细选出11个,最后才是选择适合主讲的检察官。这让案件的选取更加有张力,也更有典型性。
“选择案例时,一是要避免‘炒冷饭’,二是要具有普遍性,能挖掘出案例背后的问题。”谈起案例和主讲检察官的艰难筛选,节目总制片人苏大为颇有感触,“典型的案例太多了,但是在选取的过程中,除了新鲜性和代表性的前提,更要有指导性,一个好的案件,不光要有社会价值,还要有传播价值。”
现场嘉宾:
谈案子是为了解决背后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容易被互联网吸引?校园欺凌现象为何一直存在?”节目现场的案件讨论环节,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连连发问。
“我认为更应该发掘案件背后的原因。”拍摄间隙,宗春山与记者深入交流,他说:“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要从哪里开始?就是要从鸡毛蒜皮、凤毛麟角的这些小事上去及早预防,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保护未成年人仅仅是司法检察机关参与还远远不够,家庭、社会、学校都要参与,这也是节目向观众传递的观念。”
“家庭保护是什么?是单指父母怎么保护孩子吗?不是的。”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认为,因为家庭保护不到位,很多孩子对于法律、生活、社会这其中的关系认知并不清晰。
“如何把法律和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让遵守法律在孩子脑海里的意识相当于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一样,这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临的课题。”李玫瑾说,要让孩子意识到法律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存在,需要把法律普及到每一个人心里。
作为《守护明天》的常驻嘉宾,李玫瑾明显感受到了新变化:“第四季的案例和讨论环节都很紧凑,也很有深度。近几年,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系统作了大量的努力,出台了很多可操作的文件规定,我感到特别高兴。”
“纯粹!”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用一个词来形容做好这个节目的初心,“在专业领域和一批进步的人、专业的人持续做好一件事,这是一种纯粹。”姚建龙也是《守护明天》的常驻嘉宾,不仅参与台前的话题讨论,也参加了节目策划,“和这个节目已经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在《花季少女的噩梦》录制中,姚建龙评价道:“强迫未成年人卖淫犯罪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司法机关应该从严打击,但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司法机关提前介入和干预,特别是面对实施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纠正扭曲心理和人生观,更需要专业机构的介入,使他们能够更早更好地走出犯罪深渊,从而减少这一类犯罪的发生。”
“通过案件的引申,回应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姚建龙表示,每一个典型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现象,谈一个案子是为了解决背后的问题,从而推动法治的进步。
最高检第九检察厅:
向社会传递更多法治正能量
“既要有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说校园欺凌、未成年人涉黑、家庭监护缺失,也要有新出现的重点关注话题,比如说网络侵害、疫情期间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对于《守护明天》案例选取等台前幕后的工作,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一直很关注。他告诉记者,第四季节目的题材更广,相较于前三季也更有深度。
“这个节目每一年关注的都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中最新的热点话题,今年‘保护’主题的重点抓得非常好。同时,一线未检检察官的讲述,专家学者围绕典型案例深入交流的表现形式很好。”共青团中央维护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表示,下一步,共青团中央也将同最高检一起将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深入,扩大覆盖面,并且,提高青少年事务社工介入司法程序的专业性。“我们将助力立法机关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把网络保护做得更全面更有效。”
“最高检党组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守护明天》第四季也得到了很大支持。”第四季节目刚刚录制完毕,史卫忠已经开始琢磨下一季《守护明天》该如何制作。“我们商量着,明年在形式上再创新一下。”史卫忠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每一季节目的变化,向观众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不断进步,正在从“有没有”向“更加好”转变,从而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法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