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2020-11-19新闻14

我认为魏忠贤死的一点也不冤枉,确实是罪有应得。

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明朝的最终灭亡是因为崇祯的能力太差,而明朝时期皇权大于一切,当至高无上的权力遇到一位明君的时候,国家自然能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当至高无上的权力落到一个能力非常差的人的手上的时候,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魏忠贤之所以能在天启朝只手遮天,是因为他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天启皇帝成天只顾着做木匠活,根本不管事,就把事情全都交给了魏忠贤去处理了。魏忠贤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一旦换了个皇帝,对他不再信任,魏忠贤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崇祯上台三个月就收拾了魏忠贤,而且魏忠贤始终对崇祯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只能任由崇祯宰割。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在于崇祯

之所以有人认为崇祯不杀魏忠贤的话,那么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在打击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后,崛起的是东林党的势力,而东林党也确实有不少烂人充斥其中,把明朝的朝政搞得破败不堪。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对付东北的后金缺乏军费,魏忠贤将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富人身上,不但解决了军费问题,还没有引起民间的反抗,毕竟富人是个小规模群体,即便反抗也闹不出多大的动静。当阉党势力衰落,东林党势力崛起以后,由于东林党多为士大夫出身,也就是富人居多,明朝便将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身上,从而引发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明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重用魏忠贤情况就会好转,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后金问题明朝始终解决不了,只要后金的威胁始终还在,那么征税就不会停止;二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明朝并非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腐败。明朝末年的腐败已经到了几乎无官不贪的程度,无论是向富人征税还是向穷人征税,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三是明朝的皇室才是对国家税源最大的消耗,每年要为此消耗白银达上千万两,没办法,几十万的朱家子孙要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我们再看看魏忠贤时期他是怎样处理明朝最大的威胁,后金的问题的。

其实明朝在天启皇帝,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是有机会消灭后金势力的,能够做到这点的第一个关键性人物是熊廷弼。根据《明史》记载,熊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他先是中了武举人解元,后来又中了文举人解元,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即中了武举人,又中了文举人的人,是位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万历皇帝在萨尔浒大战失败后,启用了熊廷弼经略辽东,可以说虽然万历皇帝非常怠政,但是在看人方面还是看的很准的,启用熊廷弼是万历皇帝对自己之前过失的一个弥补。

熊廷弼来到辽东后,经过一番考察认为辽东新败,士气极其低落,满洲新胜,士气高昂,此时进剿努尔哈赤并不现实,自古用兵当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言进剿,对此熊廷弼拿出了自己的平辽方略。

首先应当稳定辽东地区的士气和民心。在努尔哈赤灭亡叶赫部之后,沈阳明军闻变逃亡一空,熊廷弼连续派出了韩元善和阎鸣泰前往安抚,可两人畏敌如虎,皆不敢去沈阳,熊廷弼无奈,最后亲自出马到达沈阳,又在雪夜中巡视抚顺,总兵贺世贤连忙劝阻,怕敌人看到以后会袭击熊廷弼,而熊廷弼则言道,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来则歼之,不但要去,还要大张旗鼓地去,如此一番大张旗鼓地巡视之后,辽东军心大振。

鉴于当时的形势,熊廷弼暂时将兵力进行了收缩,接下来便整顿了当地的兵马。在整顿期间,熊廷弼对人员进行了调整,并对内捉拿奸细,辽东的军心民心很快便安定了下来。在稳定了军心民心之后,熊廷弼便开始加强辽东地区的防御,他认为辽东地区需要至少十八万的兵力,宽甸、清河、抚顺、三岔儿堡等四处都是遏敌要塞,在此四处熊廷弼都设置了重兵把守。此外在镇江南障四卫设置了2万驻军,辽阳驻兵2万以应援各路,海州三岔河等地驻兵万人,联络东西以为后援。

熊廷弼认为当时努尔哈赤手上大约有十万兵马,而辽东此时只有八万兵马,缺口的十万人马需要朝廷紧急征调。每名士兵一年需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士兵共需三百二十四万两,每月需要粮食五斗,一年需要粮食一百八十万石左右,此外还需战马9万匹,对此万历表示将通盘满足。此后,各地增援大军陆续抵达辽东,辽东局势随趋于稳定。

熊廷弼企图以十八万大军先巩固防区,之后再行进剿,在熊廷弼的经营下,辽东地区防守一时间滴水不漏,努尔哈赤没有任何机会。

1620年8月,努尔哈赤进攻蒲河堡,进而向沈阳发动了进攻,在这次战役中,熊廷弼率军迎击努尔哈赤,硬生生地将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力给击败了。之后在熊廷弼的防守下,努尔哈赤几个月来连番出击,但次次都无功而返。如果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后金就必亡无疑了。

虽然辽东局势在熊廷弼的经营下转危为安,但是熊廷弼雷厉风行的作风和特立独行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在万历还在的时候,虽然朝中弹劾熊廷弼的人非常多,但万历心里很清楚熊廷弼的能力,知道他在做什么,便将所有的弹劾都压了下去,全力支持熊廷弼经略辽东。不幸的是当时万历皇帝也到了生命的尽头,在1620年七月去世,由光宗继位,光宗非常命短,在位29天就死了,皇位就落到了光宗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身上,朝中的局势便发生了变化。

魏忠贤虽然非常圆滑,精于计算,但是治国理政确实不行,毕竟他的手段基本都是阴谋诡计,熊廷弼的才能在他的眼里自然是看不出来的了。

在魏忠贤的主持下,熊廷弼很快被罢官,由袁应泰顶替了熊廷弼的位置,指挥辽东大军对战努尔哈赤的后金了。袁应泰这个人是个非常优秀的官僚,如果主政一方的话能造福一方的百姓,但要他去当军事统帅带兵作战就不是他的强项了。结果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辽沈大战中遭遇惨败,努尔哈赤先后攻占了沈阳和辽阳,袁应泰也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自杀,整个辽东陷入了后金之手。

在丢失了辽东后,明廷才重新启用了熊廷弼,让他重新经略辽东,可这一次虽然熊廷弼是经略辽东,但兵马的指挥权大多又不在熊廷弼手上,而是在军事白痴的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手上,并且辽东地区的钱粮供应也不过熊廷弼的手,直接越过山海关到了王化贞哪里,熊廷弼表面上是辽东经略,实际上是被架空了。

之后在军事白痴王化贞的指挥下,明朝又在广宁之战中遭遇失败,一时间山海关以外的领土几乎全部丢失,熊廷弼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无力回天了。广宁惨败后熊廷弼便下了狱,后来因为魏忠贤与东林党之间的争斗牵扯到了熊廷弼,熊廷弼最终被魏忠贤所害,被传首九边。

可以说魏忠贤时期,明朝本来是有机会消灭后金势力的,可该重用的熊廷弼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重用了一堆军事能力非常差的人来主持辽东大局,让努尔哈赤有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可以说在熊廷弼的使用上,魏忠贤是只顾自己的利益,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一边的,明朝能够扭转局势的第一个人熊廷弼就是死在了魏忠贤的手上。

在熊廷弼之后,明朝对关外的局势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的经营下逐渐取得了好转。按照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战略,明朝要先经营好关宁防线,然后以此为依托逐步收复辽东地区。可由于魏忠贤与孙承宗有隙,在魏忠贤的逼迫下,孙承宗最终辞官,让保守派的高第主持了辽东大局。

孙承宗被魏公公排挤走

高第是魏忠贤的人,在上任后就立即下令撤走山海关外的全部兵马,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死守关宁防线,坚决不向后金退让,在袁崇焕的带领下明军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的胜利,局势又来使好转了起来。

可每到局势好转的时候,魏公公就要出来搞事情,宁锦大战后魏公公不但没有按军功给袁崇焕应有的奖励,反而以宁锦战役期间不去救援锦州为由弹劾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气之下愤而辞官,好转的局面有一次被魏公公糟蹋了。

袁督师被魏公公气走

袁崇焕走后,关宁防线出现了急剧的恶化,之前花费巨资修建的锦州、杏山,高桥等地城防也都先后陷入后金之手,并再一次被毁掉。在魏公公的贪污腐败下,大明帝国军队里的军官又开始公开喝兵血,冒领军饷,士兵经常无法领到足额的兵饷,有时干脆就根本领不到,士气又一次散掉。

因此我们从当时辽东地区局势的变化就能看出,魏公公并不是一个能够稳定住当时局势的人,辽东的局势先后在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手上都有过好转的迹象,可三次好转迹象发生的时候都被魏公公打断,被魏公公换上的人要么是军事白痴,要么就是军事低能儿,不断地给努尔哈赤送人头,我甚至都怀疑魏公公是不是努尔哈赤派到明朝的奸细了。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或许明末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魏忠贤要搞钱都是找有钱人去搞钱,这样也不至于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

但是辽东的局势在魏公公的操作下只会烂的更快。之前不善于打仗的袁应泰和军事白痴王化贞都是魏公公时期重用的,而真正的名将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辽东三杰)都被魏公公祸害了,之后魏公公也会延续以往的一贯作风,继续重用军事能力差的人主持辽东大局,一旦出现能打的名将,就会很快被魏公公祸害掉,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局势要能好转那就是见了鬼了。

崇祯虽然也是个低能儿,但明朝在他手上好歹也继续维持了17年。如果换了魏公公,估计17年是维持不了的,搞不好10年以内明朝就完了,崇祯皇帝就要提前好几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只不过在他自杀的时候,身边会不会是魏公公呢?

#明朝#太监#魏忠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