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涿鹿之战,堪称为揭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帷幕的重要一战。这场战争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殊死大战。
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在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天的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阪泉之战,两族趋于融合、并沿着黄河两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首领蚩尤的统率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以黄帝、炎帝部族为一方和以蚩尤部族为另一方的两大部族集团,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以及进行血亲复仇,双方不断发生冲突,其日益升级的结果,就只能是大规模武装交锋。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部众勇猛剽悍,骁勇善战,而且又善于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战斗力很强。其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先期抵达那里的炎帝族展开了一场厮杀。炎帝族抵挡不住,被追撤离原居地,并向同集
团的黄帝族吁救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将自己的势力推向东方,就应允了炎帝族的请求。结果,便同乘势向西部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遭遇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决战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有相对优势。双方接触后,蚩尤族倚仗着自己一方人多势众、武器精良等条件,先发制人,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面临强敌,方寸不乱,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 沉着应战, 并让“应龙蓄水”,即充分利用位处上游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抑制蚩尤族的凌厉攻势。
战争初期,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的恶劣天气。这种气候条件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而不利于适应晴旱天气环境下作战的黄帝族。结果,黄帝族连战皆北,处境危殆。然而时隔不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及时捕捉住这一战机,在玄女族的有力支援下,向蚩尤族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黄帝下令举族上下同仇敌汽,与对手决一死战。一日, 狂风大作, 尘沙漫天,黄帝决定利用这一特殊有利的天候,因势利导,展开决战。他命令劲吹号角,高擂鼙鼓,乘蚩尤部众迷乱失措、震慑丧胆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导,驱众向蚩尤族杀去,终于一举战胜强劲的敌人,并在冀州之野(今河北一带)擒杀其首领蚩尤,黄帝族大获全胜,从而结束了涿鹿之战。
战后,黄帝族人不解甲,乘胜东进,一直进击到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了“封泰山”典礼后才凯旋西归。为了维护自己在东部地区的统治权益, 黄帝还“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少皞清是东夷集团中的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领,黄帝让他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让东夷集团同华夏集团互结同盟,臣服并依附于自己的统治。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是根据传说追溯的,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但传说毕竟是历史的投影,它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是真实可信的。它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族武装冲突的一个缩影,堪称中国古代战争的滥觞。
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涿鹿之战的最后胜利,关键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高明。具体地讲,是他们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既"修德”,间心同德,一致对敌;又“振兵”,加强军备,发展实力。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和选择战场,巧妙地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气条件,把握战机,果断及时地实施反击,置强大凶狠的敌手于死地。相反,蚩尤族方面虽然兵力雄厚,武器装备优良,但由于其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穷兵默武,“好战必亡”,早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具体作战指导上,蚩尤只知道死攻硬拼,而不知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尤其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惨遭败绩。涿鹿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概括地说,它为华夏集团据有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
炎黄,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人们逐步神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涿鹿之战称得上是炎黄五千年文明的奠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