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深得联合国青睐的高翻师生团:译笔战“疫”,为世界传播“小美好”

2020-11-18新闻30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收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的感谢信。今年1月以来,上外高翻学院DGC师生翻译团队协助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出色完成了各种翻译重任。全员数量不到20人,翻译了各类联合国文件共计50余万词。

两个月前,这支队伍用一周时间完成的《联合国2020年全球传播战略》翻译工作更是获得联合国高度认可:“使得中文信息及时、高质、高效、稳步、有序地传播至世界各地。”

据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初步统计,在疫情期间,该部门60%的稿件都由上外高翻团队承担英译中的翻译,不仅包括联合国中文官网的更新,还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类报告、讲稿、期刊杂志等。

感谢信截图

联合国文件翻译“不一般”

9月3日上午,正在电脑前值班待命的DGC项目经理王淑怡接到《联合国2020年全球传播战略》的紧急任务,要求是“一周内翻译完成”。第一时间统计好字数、浏览全文预估难易程度、确定参与人员,一个12人的项目团队迅速召集完毕。上外高翻学院黄协安教授负责审校,11名研二学生负责初译、互校、清稿、定稿交付等环节。9月9日晚,一份高质量的中文译稿就发送到了纽约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的邮箱中。

上外高翻DGC团队项目经理覃璐工作照

上外高翻DGC团队成员邓冰彦工作照

文件共计约4930字,这跟DGC项目组平时的工作量相比,字数和难易程度都算中等水平。但要一周之内完成,还是时间紧迫。

联合国的翻译任务不同于一般翻译工作。除了扎实的中外文功底,译员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分析和调研能力,在翻译时还要做到“瞻前顾后”,确保译文的纵向统一,保证联合国文献的严肃性。

翻译过程截图

王淑怡、李杨、覃璐三位学生担任了此次任务的项目经理,她们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译文的质量,团队的工作流程前后加起来至少要经过7个环节。译文前后表达的一致、术语的确定,都是大家一遍遍经过线上沟通,斟酌和确认后的结果,最终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团队工作群

时间紧、任务重,实际上已是上外DGC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而译员们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翻译,真正能投入工作的时间每天平均只有三四个小时。

除了项目经理的身份,王淑怡、李杨和覃璐还被推荐进入联合国实习。但今年因疫情,实地实习改成了远程办公。上海和纽约的时间差是13个小时,有时凌晨接到纽约发来的任务,要求次日早晨九点交稿,这就意味着早晨起床后,要在仅剩的两三个小时内交出译稿。

为世界传播“小美好”

正如联合国全球传播事务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Melissa Fleming)所言,全球传播部的使命是“我们不仅仅报道灾难,更要传播希望。”

疫情暴发以来,上外高翻DGC团队与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保持密切合作,累计翻译了50多万词的文件。这其中,不仅仅有高屋建瓴的、可能直接与国家立法和政策接轨的纲领性文件,更多的是讲述发生在全球各地的鲜活的新闻故事,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平凡的人和事,绽放着温暖的力量,也让上外的这群95后学生对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对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杨向记者提起《联合国纪事》期刊中一位98岁“冠状病毒战士”的故事。疫情来袭,这位印度老人在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用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老式缝纫机,每天不辞辛劳地缝制口罩并免费分发给当地人。她坚信只要与人为善,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上外DGC团队翻译的期刊文章《98岁的“冠状病毒战士”直面挑战》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很多人都在很努力地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哪怕他们的力量很微薄。”李杨和小伙伴们高兴地说:“能够通过翻译来分享这些美好的内容,我们也算是用自己的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了一些小贡献。”

据了解,2013年至今,上外高翻学院与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展开了多方面合作,共计为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提供了200余万字翻译。

从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在师长的指导和学长学姐的传帮带下,学生们不断磨练“译技”,临危受命依旧方寸不乱。其中,翻译团队完成的2014版和2017版《联合国概况》中文版共计超过50万字,联合国新闻部新闻和媒体司司长姜华称其“弥补了联合国中文核心出版物的出版滞后情况,极大提升了中文在联合国乃至于世界舞台的影响力”。2016年,团队用3天时间翻译了9位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竞选宣言,将近15000字,虽然每天工作“都像在打仗”,依然保持了精湛的翻译水平和严格的项目管理标准,获联合国称赞。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