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江三上梁山,上上下下,水浒为啥要写他三上梁山的曲折过程呢?

2020-11-18新闻11

宋江杀了阎婆惜,决定亡命江湖,逃避官司。但到哪里去躲避呢?

他考虑了三个“安身之路:

“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

至于晁盖所在的梁山泊,他连想也没有想过。

按说,宋江与晁盖交情最厚,一向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弟兄”。曾私放晁盖他们,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晁盖上山之后,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官军不敢靠近。宋江这次杀阎婆惜也多少与梁山泊有些关系。他到梁山去躲避,不仅万无一失,还会受热烈的欢迎,同时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比在郓城县当个小小押司要有出息得多。

可是,宋江认为到梁山去,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是犯王法的勾当,千万去不得。在这点上,他与晁盖的界线划得可分明啦!他毫不含糊地站在官方的立场上。

宋江首先来到柴进庄上。这自然有他的打算。柴进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多少还享有点特权,受到一定的保护。到他庄上,人家轻易不敢动他,这样,他的安全系数较大。柴进仗义疏财,广招门客,在江湖上人们称他“是个见世的孟尝君”。在他那里的衣食更是不成问题。

果然,宋江受到了很好的款待,他一住就是半年。要不是孔太公派人来接他去,他还要住下去的。

他在孔家庄也住了半年,过着嘉宾一样的优裕生活。在那里,他碰到要到二龙山落草的武松。分手时,他再三叮嘱武松: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宋江虽然被追捕,但他对朝廷的“忠心”不变。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朝廷的安危。自己还没有上山,就在动员人家接受招安。

宋江到了花荣的清风寨,因好心搭救了刘高的妻子,被诬私通山上强人,连累了花荣也不能在清风寨呆下去了。经过一番厮杀,宋江先后纠集花荣,秦明、黄信等人,向他们提出到梁山泊去入伙。众人都赞成,主张快去。

这是宋江第一次上梁山。

不是宋江改变了立场,而是因为在清风寨闹了这场乱子,使得花荣、秦明等一大帮人无处栖身,他只好怂恿大家投奔梁山泊。这与私放晁盖的性质差不多。

宋江所以表示愿意与大家一起去,虽有点出于无奈,更主要的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他们到了梁山脚下,石勇给了宋江一纸家书,他便立即打消了上梁山的念头,马不停蹄地往家里“奔丧”去!第一次上梁山就这样半途而废了。事后他提起这次上山,还心有余悸,庆幸自己中途逃脱。他说:“前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相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撞见在下,指引回家。”

宋江回到家了,很快被捕了,并被判处刺配江州。梁山泊的好汉们费了好多心思,把他从流放的途中抢救了出来。

这是宋江第二次上梁山。

宋江遭受了这次打击:理应有所觉悟。但当大家一片真诚劝他入伙时,他却一口拒绝。他说:

“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他还说:“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

甚至大家要他把身上的枷开了,他也认为:“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他表示宁死也不能在梁山待下去,宁可吃官司,也不坏“国家法度"。就这样,他下山了,匆匆赶去流放地伏刑,去做他的“孝子",“忠臣”。他的封建观念是多么的牢固!

在江州,宋江酒后题了“反诗”,被蔡九判处死刑。梁山好汉,全伙下山,大闹江州,把宋江从法场上“劫”到梁山。

这是宋江第三次上梁山。

这时,摆在宋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留在梁山,一是去伏死刑。

宋江自然不想死,死了做不成“忠臣”、“孝子”,一切都没有了。他只好暂居水泊。但,不管怎么说,宋江总算是上了梁山,还当上了头领。

作品这样不惜篇幅反复描写宋江三上梁山的曲折过程,非常符合他的思想性格。这是作品现实主义的成功表现。

宋江从小学儒,孝亲忠君之类的思想扎下很深的根子。混迹官场之后,一心效忠王朝,想捞得更多的功名利禄。至于造反,他连做梦也没有想过。在经济上,他家有田产房舍,自己又是个押司,银子是不缺的。正因为他手头有钱,施舍他人,才得到“及时雨”的美称。要是朝不保夕,大概就要盼望别人来当自己的“及时雨”了!对于这样较为优裕的生活,宋江当然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样的人上梁山出现多次反复,一点也不奇怪。这是他的思想性格的真实反映。

宋江三上梁山,也是作品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力揭露。像宋江这样压根不想上梁山泊的人,当时的社会环境竟容不得他,最后把这个宁死也不入伙的人硬逼上了梁山。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腐败,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宋江上了梁山,是否就意味着他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放弃了他原有的思想呢?作品没有作简单化的回答。它以复杂的现实生活为依据,遵循着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描写了宋江上山之后,积极发展壮大梁山泊的力量,有效地打击贪官和敢与梁山作对的地方武装。如果说,这是革命性的话,另一方面,也一再披露宋江的想招安的思想。宋江只要一有机会,便耍向人表示他并不是反叛朝廷,而是“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肘避难”,说自己

“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

这是真实的。可见宋江的思想是异常矛盾而复杂的。并且随着梁山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梁山泊势力越壮大,有可能受到朝廷的重视时,宋江的招安思想就越抬头。这种流动着的思想性格,比那些静止的描写要鲜明得多。

写宋江三上梁山,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宋江的上上下下,几番折腾,结识了戴宗、李逵、张顺、李俊等江湖好汉,在宋江第三次上山时,这一大帮人呼拉地全都跟着上了山。显得真实又自然。

总结:《水浒传》改变了《宜和遗事》和元人杂剧中宋江杀惜后立即上山的一次完成式,采用了曲折多变式,这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又顾及到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一定的深度,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广度。

#水浒传#宋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