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清泉再次涌出江龙村

2020-11-17新闻21

初冬时节,位于西畴县兴街镇的江龙村,汩汩的泉水带着热气从井中满溢而出,果园里饱满多汁的柑橘、柚子压弯了枝头……这样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图景,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在村活动室门口,记者见到了2019年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刘超仁老师。刘超仁是地地道道的江龙村人,一直在为家乡的发展谋出路,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改造村庄道路、发展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刘超仁老人 供图

“走,带大家去看看龙泉。”刘超仁一边走一边介绍,这口井的变化,记录了我们村的往事。”

井里没水了

江龙村有一口泉眼叫龙泉。江龙人祖祖辈辈的人畜饮水都依靠这口清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地处岩溶山区,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青翠的青山变得满脸沟壑,就连村里唯一的水源点龙泉也断流干涸。“无水可用的江龙村被人笑称‘干江龙’,我们不得不到3公里外的南丘村取水。下暴雨的时候,洪水从四周山上倾泻而下,庄稼全被冲走了。”刘超仁说。

“生态破坏了,龙泉干枯了,大家过得很苦。于是有村民提出,搬走吧。”刘超仁介绍,1975年,江龙村组织了5名村民去外乡考察,最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村里50多户人商量后作出决定,“不搬了,守住我们的根。”

江龙村村民庭院

把树种起来

“把树种起来,恢复青山。”刘超仁告诉记者,为了守住这片祖祖辈辈开垦的家园,江龙人开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对山上的集体林地和农户私有林地一律实行封山育林。江龙村小组组长刘忠恩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龙村投入了81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20亩、植树造林980亩、退耕还林336亩,生态公益林保护479亩。此外,江龙村还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走低碳经济的路子。

“经过一系列的修复,江龙村逐步恢复了昔日的模样,干涸的龙泉再次涌出清泉。”2010年,西畴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2万多人、15万多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地处岩溶山区的小山村,却依旧青山常绿,泉水长流。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老人带着孩子去柑橘园里采摘。记者 陈飞 摄

发展好产业

“走,看完龙泉,逛一逛村子吧。”说起家乡,刘超仁一脸骄傲。如今的江龙村,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户户人家都有一个大庭院,有凉亭有假山有满院的鲜花与橘子,幸福感满满。2005年以来,生态得到恢复,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好起来的江龙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3年,村子里8户人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下了20亩橘子。随着柑橘挂果卖钱,村民们都看好这个产业,越做越大。目前村子正在建设冷链解决水果的保存问题。”刘超仁介绍,发展种植产业,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发家致富。2020年,江龙村共种植1100亩果树,目前已挂果600亩,正在进入销售阶段。

带着邻村干

参观村子的时候,记者发现几乎看不到村民的身影。刘忠恩解释说:“现在是挂果季,村民们早上7点不到就出去卖果了。小康是干出来的,不能等靠要。”在果园旁,终于看到了一位正在摘果的村民。村民叫李代茂,今年27岁,是村里的第二代果农,在村里有7亩橘子林。“你在村子里种的少,在外面种得多呀。”刘忠恩打趣的说道。李代茂显得有些羞涩:“自己有技术,又想发展得更好,就在麻栗坡县六合乡租了100多亩地种橘子,明年就可以挂果了。”

在村子里,像李代茂这样在外租地种果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2018年开始,村里的年轻人将果园的面积“扩展”到外地,目前他们在麻栗坡县六合乡发展了近2000亩的柑橘园,品种多达10几种。除了扩地种植,年轻人们还尝试了电商销售、直播卖货。2019年,李代茂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果园情况,吸引了来自浙江、武汉的批发商,收购了4、5吨橘子。村里的妇女主任罗友秀是村里的带货能手,去年的一场直播,吸引了四川的一名水果批发商,收购了3000多斤橘子。

兴街镇东升村委会江龙村,柑橘飘香。记者 陈飞 摄

如今的江龙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西畴县的前列。2020年江龙村被列为了全县乡村振兴试点村,随着污水处理、庭院改造、冷链技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江龙村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昂首前进。

统筹策划 谭晶纯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喜翠 施颖 刘珈彤 张文峰 段毅 文/陈飞 普建彬/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