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制瓷体系及发展战略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千年窑火不熄,世代制瓷不断,一路坎坷发展,终于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盛世景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景德镇?又是怎样的制瓷体系让技艺千年传承?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后,景德镇又应该如何发展?
本期推送的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 周思中执笔的《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制瓷体系及发展战略》。
▼
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制瓷体系及发展战略
周思中
(景德镇陶瓷大学)
【摘要】 本文论述了历史景德镇的城市特点为单一品种的生产性城市,没有形成消费性城市的格局,但具有世界最完备的制瓷七大体系,针对以上特点以及情况,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制定以下国家陶瓷发展战略,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以推动景德镇及国家陶瓷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景德镇 文化特点 发展战略
什么是景德镇,景德镇在哪里,景德镇的城市特点是什么?景德镇有什么特征,在制瓷上有哪几大体系?景德镇又该如何发展?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壹
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
历史上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历史最悠久单一品种生产性城市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城市学者把城市分为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军事型等等。景德镇属于典型的 生产型城市,这样的城市的存在意义只在于生产和产出好的瓷器,而不需要有好的街道和民宅,工棚和仓库。后者只要能维系生产能进行就可。因此,历史上这个城市除了能维护简单的生产的所必需消费之后,一切为生活的其他消费都停滞生长,包括这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完全不具备一个可居、可游、可亲近、可玩的消费性城市特点,故笔者把景德镇界定为典型的“生产性城市”,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为悠久的单一品种生产性城市。
2.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呈反比
由于上述一切都是紧紧地依赖于瓷业生产,这个城市的资源是向着瓷业生产逐步密集化,由于竞争和技术的提高,其生产资料的价值通常会越来越大,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除非被外在的条件(如战争等) 而打破。这是一种由于竞争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另一个结果是:这种单一生产性的无限膨胀,会导致其它城市性需求如消费需求紧密地服务生产性,开始是自给自足的个体性发展,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 这个城市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会依赖外地的生活消费资料的优势,因为,本地生活消费品要比某些外地要昂贵得多。 因而,这种单一性生产城市会越来越依靠外地生活产品的供应。这是单一性生产城市的依赖性特点。通常,这些生活产品的价格会比其它城市贵,但远比自己生产要便宜。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既使是今天,景德镇的鸡蛋比北京还贵,其他如生活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的价格通常比北京贵,而一些瓷业生产工具,如乳香油、颜料在这里确比北京便宜。
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乾隆年间江西发生了一次很严重的自然灾害,江西米价斗涨,当时南昌的大米价格是一两二钱一石,而景德镇的却要二两一石。其原因在于这个城市的生产只有瓷器,是单一性的,而其他生活消费品只能依靠其他城市的供给,因而加上运输和垄断进口等原因,其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从历史到现代都通常高于其他城市。这也是阻止景德镇成为消费性城市的另一个原因。
3.没有形成消费性城市的格局
历史上景德镇都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这里没有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扬州的廋西湖,只有一口塘,原来叫佛印湖也不错,但太小,景德镇人还是执拗地叫“莲花塘”。 景德镇之所以没成生活型城市,其原因在于没有人在这里消费,大家在这里赚了钱,都把钱送回家乡建豪宅,或在大中城市买房子。 没有人会把景德镇当成永久的“故乡”,而只是一个短暂生产用以捞票子的“工房”。到这里来的有周边乡村的泥腿子,他们到了这个镇里从事着生产,赚点钱养家糊口;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商,他们在这里建会馆,将瓷器运往世界各地,他们都很有钱,但没人在这里消费,他们更愿意拿钱去光顾苏扬的酒肆,更愿意将豪宅建在自己的家乡;当地的窑老板们也不愿意在这里花很多钱,因此景德镇没有乔家大院,节俭的生产商将资金投入在了生产上,以保住他们的时常份额。因此,这里没有形成一个消费性城市的格局,这里的夜市只是简单的快餐供应给穷苦的瓷工,夜市上猪血很好卖,吃猪血能减轻灰尘对人体的侵害。这里有发达的黄色产业,来往于景德镇的瓷商到妓院里发泄着身在异乡的寂寞。
4.去政治重技艺商品化:独特的工匠心理及文化
靠本事吃饭,靠品质卖钱,不尚空谈,一艺走天下,无艺寸步难行。 这种技术手艺是支撑景德镇成为世界级大瓷都的深刻原因,没有这种绝高的技术与手艺,没有这种技术与手艺的竞争,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不可能让世人叹服,而这种技术与手艺的形成,则是凝具世界陶瓷制造技术及工艺之大成的结果。这里不谈政治,不是政治性城市;不谈军事,不是战略要地;甚至不谈文化,除非与制瓷有关,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近现代之前景德镇没有设置行政区属,不是县府也没有军队驻扎,这让景德镇具备了去政治化的特征,工匠特色的文化。政治符号不明显。这样的地方文化特征显著,陶瓷及相关艺术发展受到鼓励,非陶瓷艺术领域则受到抑制。
5.农民意识的小生产者:这个城市的人
他们不是理论上的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他们靠整体化运作而成就伟业,而一旦脱离这种整体化,将一事无成。八方工匠汇瓷都,瓷工们的勤劳和智慧垒起了太平窑里的千年窑火,创造了一个城市,一个神话。随着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的制瓷工序越来越被人称道,其分工之细匠人之专让人惊讶。在惊叹于他们精湛技艺的同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史学家开始给他们划分成分,他们认为在中国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中,景德镇也是萌芽之地,而瓷工们正是被资本家们雇佣的无产阶级。雇佣关系的存在,细致分工的业态,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深入探讨可以发现,那时的景德镇瓷工并非《资本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也不是《共产党宣言》意义上充当先锋队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构成是无产者。什么样的个体才是无产者?在资本主义文明发源的西方很容易找到无产者的模板。
15 世纪末开始的西欧圈地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西欧的圈地运动不同于中国清初的圈地,西欧的圈地运动中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为了机械化工业的工人,而清初失地农民则成为了流民、乞丐或佃农。
这些西欧失地农民加入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大生产,他们聚集在城市,彻底与土地没有了联系,在资本主义文明向全球倾销的大背景下,他们从封建社会的塔基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塔基。
而大约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工则不具备以上特征,瓷工们由农民和贫民混合而成,他们在景德镇周边的县乡都还有着土地,瓷工中的大部分只是兼职工人,他们是小生产者而非无产者。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全球性的大背景,生产的产品依然是欧洲人喜欢的高贵的瓷器,而不是西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后倾销的廉价纺织品。这样的群体因为族群和行业利益被分为不同的行帮或帮派,他们共同的维权对象不是雇主,而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很高的觉悟,农民思想让他们止步于小生产者,而不是进化成为带领中国社会走向前进的工人阶级或者共产主义的先锋队。
农民思想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而局促,他们有小农意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保守地只记得光宗耀祖,缺乏真正的职业观,没有事业心,他们工作仅仅是为了有饭吃,而不把工作看成是一生的事业。他们是没有事业心而只有手艺的人,而其手艺仅仅能够解决其吃饭问题之后便不再增长。他们祭拜窑神靠天吃饭。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群人制造了千年瓷都的神话,他们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为了微薄的报酬不辞辛苦,他们智慧是狡猾的,乡土的,小打小闹的,经验式的,他们没有理论总结,没有宏观思维,也正是这种小农式智慧不断地改进着工艺,保证了景德镇的瓷业不断延续和发展。但在全球化大生产面前,这群人再也无法带领景德镇瓷业走向前进,他们的局限性同样也成为了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瓶颈。
贰
景德镇制瓷的七大体系
尽管景德镇的城市具备以上不尽如人意的五个特点,如单一生产性、不宜居、生活不方便、消费高、小农小生产意识强,重商业算计,没有政治眼光,没有大格局,但不要忘了,这恰恰是景德镇成为历史上最悠久的单一手工业城市的原因。然而,景德镇成为世界大瓷都,还在于景德镇具备世界最典型、完备的制瓷七大体系,它可概括为:
1.资源体系
在对中国一些瓷业城市的比较后,笔者发现了他们之间惊人的相似。这些相似的地方造就了这些瓷业城市,而其中的景德镇更是天然天生的瓷都。瓷业生产不可能出现在政治中心,但又不能离得太远,政治枢纽的次中心和亚边缘提供了这种地缘平衡,这保证了瓷业发展的空间。景德镇就处在这样的地带,在南宋景德镇离杭州不远;到了元朝以后,景德镇虽然远离各朝都城,但她处在南方各大城市的聚焦点,以景德镇为圆心,我们可在圆周上找到南京、杭州等大城市。
除了地缘政治的要求,瓷业城市必须拥有丰富的天然瓷业资源。景德镇有具备丰富的瓷石及高岭土和丰富的木材资源,木材的需要很好理解,在煤窑之前,所有的瓷器都需要用木材烧制。龙泉、德化和五代时期的耀州窑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才能孕育出瓷业文明。这些瓷业城市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都没有其他的天然资源,发展瓷业几乎是华山一条道。
景德镇麻仓山高岭土遗址区
烧窑所用的马尾松
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源就是水运资源,这种古老的资源提供了包括能源、生产和运输等诸多功能。景德镇有昌江,昌江下入鄱阳湖达赣江至赣州转广东;还可自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上下游各城市;还由长江至上海吴淞口出海。因此,景德镇这个工商业都市,最初是沿河建窑,沿窑成市。
昌江主要支流及瓷业分布
昌江河上运输十分繁忙,城区沿河有三洲(黄家洲、西瓜洲、拜天洲)、四码头(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每天无数中小船只穿梭往来,许多精品瓷器,就靠昌江河道上排列如蚁般的小型船只驳运,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昌江还给瓷业生产提供了动力,现在在昌江的许多支流上仍能见到许多水碓,这种古老的工具以水为动力可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造瓷首需泥土淘炼,尤在精纯”,就是要用澄清无杂质的水拌和瓷土做坯,淘洗极精。
三闾庙码头
东埠沿河廊道
2.生产体系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历史,早到新石器时代的万年仙人洞遗址,在汉唐之间制瓷而兴,在五代宋而成名,在元明清而大成,具备世界最完备的陶瓷生产体系。凡世界陶瓷的任何品种、任何种类,都能够在景德镇生产,而世界其他产瓷区却难于生产景德镇的某类品种,景德镇以青白瓷、青花瓷、粉彩瓷而闻名全球,但在生产能力上,黑、黄、绿、白等釉,圆、琢、塑、贴、雕等器,青花玲珑、厚薄如蛋壳等技,珐琅玻璃粉彩漆铜等艺,古今中外,无一不备,这种生产能力集全球之大成,自成体系,当为全球第一。
3、技术体系
景德镇的技术体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多种工艺具备
与全国及世界其他产瓷区相比,景德镇可视为世界上陶瓷工艺最全面的地区。有一句话可以概括景德镇与其他产区瓷口的差别:即“景德镇可生产任何窑口的东西,任何窑口难于生产景德镇的东西。”这也是景德镇为什么称为“大瓷都”的原因。目前,世界乃至全国许多陶艺家、艺术家云集景德镇,就是冲着景德镇有着全世界最优良的陶瓷生产条件及工艺,而多种陶瓷生产工艺具备,恰恰是景德镇必备的主要条件。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可分述如下:景德镇完整生产工艺得经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从中领略到景德 镇手工制瓷的魅力。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春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8.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 1300 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 度。此外,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10.釉色变化: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 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2)细致专业分工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工序达到 72 道之多,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镇瓷器得以成为全世界瓷器的翘楚。而各种细分工都带来各工艺发展的高度,以及相应的市场。高度的分工,细分的市场,恰恰是景德镇取得瓷业天下的原因。时至今日,我们仍可在景德镇找到各种瓷业配料、配釉及工具,且每一类都有几家乃至数十家的厂商竞争。而瓷业生产者、工匠、艺人总能从市场中找到其需求的技术、工具、原料和配釉,这也是至今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陶艺家和客商的原因。
(3)单项全能冠军
从整体而言,景德镇窑相比国内的所有大的窑口相比,它是全能冠军。景德镇窑可以生产所有窑口的名贵品种,而其他任何一个窑口却无法生产景德镇窑名贵品种。景德镇的青白瓷远远胜过越窑青瓷,其青白似玉,薄而透亮,光致茂美;其白瓷胜过北方的邢窑定窑,除此之外,在青花瓷、釉里红瓷、各种色釉瓷不但是国内的单项冠军,也可说是全球的单项冠军。景德镇瓷器真正做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薄胎瓷之薄,透可谓全球第一;其既可制作高达五米之大器,又可制作小到指甲之小器,无不能尽工艺之妙。现世界多地都能生产青花瓷, 但历史上最精釆最顶级的青花瓷仍出自景德镇,几乎可以说青花瓷代表了元代以后中国外销瓷的主要面貌,它已成为“中国风”的象征,体现出在“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之前长达近千年的“中国制造”的精美内涵和工匠精神。
4.市场体系
景德镇的市场体系是在长期的与世界其他窑口的竞争中形成的。 它包括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大类。国内市场又包括官窑市场民窑市场两大类,官窑市场又包括御窑市场、官窑市场两类,民窑市场包括权贵市场、商人市场及庶民市场三类。而国外市场则从历史至今有东亚市场,如日本、朝鲜;东南亚市场、越南、菲律宾、马六甲至印度尼西亚;南亚印度及斯里兰卡,西亚广大地区,东非市场;欧洲市场以及美洲市场这些世界上极为广大的地区。这些形形色色的市场,是景德镇窑从历史至今销售的对象,交易的地区。也是市场订制来样加工以及景德镇融汇世界样式及世界资源的主要途径。
5.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保障分工利润均沾,历史上聪明的景德镇工匠们就意识到这一问题,至少在明清就有相当严密的行帮组织,“主顾有定,不得乱召”。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则云: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各窑各户各工各作各家做什么品种,都有严密的规定。也正是这种严密的规定和行规促使着景德镇这块大蛋糕在组织中分工与合作越做越大,分工造成了各项技术的精益求精,合作造成了景德镇形成独一无二的瓷艺蛋糕。正是分工与合作推进了景德镇的技艺,正是垄断和行规确保了景德镇在全球竞争中瓷器质量及其技术的稀缺性,从而获取分食整体的“垄断利润”。“主顾有定,不得乱召”在这里对应的是上述的巨大的市场体系,尤其对应的是御窑、官窑、民窑以及外窑(为国外外销瓷而生产)。而在其中, 御窑、官窑、民窑均有严格的制度体系作为其组织、生产、技术及销售的保障。在清代之后的民国,又有瓷业公司制度,新中国以后又有计划经济国营、民营等多种体制,这些体制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体系,是今天景德镇制造体系发展的基础。
6.文化体系
作为世界最大的瓷业制造城市,景德镇有着与世界其他城市共同又特殊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它有着中国许多城市共有的城市文化,乡镇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书院以及后来的职业院校;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城市以工艺制造而闻名,工匠文化和制造文化就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手艺技术、艺术表现之高超,制器的精美完善是这文化的基本要求,而工匠人品之淳朴厚重,钻研技艺之尽善尽美是这种制造文化强调的灵魂,这也是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人心语》中强调的“陶人之心”,一种认真、专注、投入、执著的工匠文化。这种文化的最主要特色“心役物”,最后达到“心物一体”“物我两忘”。
7.信仰体系
作为世界最大的瓷业制造城市,景德镇有着与世界其他城市共同又特殊的信仰体系。一方面,它有着中国许多城市共有的信仰体系,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同时另一方面,又有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窑神信仰、师主信仰、风火仙信仰,这些信仰和其他信仰一起,构成这个城市里的人一般与特殊的信仰内容, 这种特殊的信仰内容与前种一般信仰相比,更关注现实性,实用性,而无终极性、彼岸性的特点,在瓷业和相关辅业的继续发展中,进一步持续性地发展出一种精神及文化特点,形成景德镇的由瓷业生产而形成的特色性仪式、初步的宗教和特定的信仰系统。每年正月、二月、三月,窑工们都会祭拜窑神,他们向窑神祈祷,希望窑神保佑他们的窑火长明不灭。除了窑神,从事贸易的瓷商也会去天后宫朝拜,他们希望神明保佑海上丝绸之路风平浪静。这些初步的宗教并非虔诚的信仰,不如将这些神明看作一棵许愿树更加贴切,神明也只因瓷业而生。但和其他宗教一样,官方会考虑是否利用它达到更好的统治效果。在清朝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清朝政府很愿意景德镇的人们信仰这些神明,清朝财政甚至还给御窑厂拨款用于祭拜窑神。但总体而言,就景德镇瓷业信仰的特殊性来说,仍是一种初步的“拜物教”信仰,与世界级大教佛、基、伊教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佛、基、伊教由于世界各国商行云集瓷都,也给这个崇尚工艺实用信仰的瓷业城市吹来了天国之风,偶尔思考肉体生命结束之后的灵魂归宿问题。
叁
发展战略
针对景德镇历史的城市特点以及瓷业生产情况,笔者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制定以下国家陶瓷发展战略:
1.制定国家中长期陶瓷发展战略
根据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的发展形势以及世界陶瓷发展的巨大市场需求,制定国家中长期陶瓷发展战略,为把我国陶瓷产业从陶瓷大国发展为陶瓷强国,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强国。
2.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为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动用国家力量,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在特区设立国家窑及国家陶瓷设计制造厂,以确保国家瓷的研制开发,建立新型的陶瓷生产计划与市场混合型生产模式,国家官窑及民窑竞争机制,以确保国家陶瓷一部分是精英设计制造模式,一部分是民营市场引导制造模式,造成一种活泼的富有竞争性的新型陶瓷制造生态,使中国重新走向陶瓷强国之路。
3.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五大内涵
是把该区域建成国家陶瓷产业创意设计之 源泉区、国家陶瓷产业品牌培育之 摇篮区、国家陶瓷产业继承发展创新之 试验区、国家回归自然、复兴手工艺文化之 中心区、文化多元、自由、兼容、自治之国家 开放区。
4.设立国家窑厂及国家用瓷设计制造研究中心
在“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内设立国家窑厂及国家用瓷设计制造研究中心,为国家政府设计制造非市场化,不计工本,超越平庸,非市场流通,高度精英化,集中一切资源等国家陶瓷产品和礼品。其性质是远离市场,回归古典,自由创造,资源充足,人才济济,它是中国陶瓷设计、创意和制造的发动机和核心源区。
5. 发展国家陶瓷教育科研及设计力量
立足全球人才智库,重点发展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陶瓷教育科研及设计力量,培育陶瓷专业人才,这也是增添吸引人才的一大关键。把现有百年历史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与其他陶瓷院校调整重组,划入国家重点特色教育大学,发展为“中国陶瓷大学”。学校的教育的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与国家陶瓷产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实施特区大学,特事特办、灵活机动的教学体系;引进全球精英人才, 全力建设和支持“中国陶瓷大学”。此亦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成为国家陶瓷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大关键也。
6. 建设新型景德镇消费性城市
把景德镇从单一品种的生产性城市建设成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消费性城市。依托现有城市布局,全新规划设计新特区,把“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成自然山水、宜居、人文、历史、文化创意、手艺与艺术的复合型环境“生态特区”。
以上发展战略,正是从历史上景德镇的城市性质特点、制造体系中分析推演出的必然结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为文章全文,同时欢迎读者阅读期刊原文。
本文摘自:周思中.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制瓷体系及发展战略[J].中国港口,2020(S2):73-79.
责任编辑/陈雅楠
审 核/廖欣
注:本文转载自 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 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