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发生了两次剃发易服变革,第一次剃发易服变革发生在后金到清初时期,以原大明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反叛朝廷,割据东北建国称汗为开端,之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入关,与其他势利一起逐鹿中原,到顺治时统一了原大明后期的所有领土。剃发易服变革也随着清军的统一到了留发不留头的高潮阶段。原先东北女真人被明廷统治了两百多年,明廷视女真人为未开化的蛮夷,想杀就杀,非常鄙视和瞧不起。如今未开化的女真人逆袭成为统治者,还要汉人剃发易服,汉人怎会服,因此第一次剃发易服变革充满了血腥暴力。
第一次剃发易服的经过: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原大明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二万向明朝发起进攻。
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后金颁发了剃发令。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同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清初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并且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三年,(1638年);“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当时有一汉臣孙之獬为得满清欢心,上书剃发,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采纳了这一提议,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关于孙之獬此人上书求颁剃发令之经过,见:
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
清初剃发,发饰标准: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
《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时光流逝,潮流在变,清中叶时,发饰变成了:头顶蓄发部分从清初的一个铜钱大增加到了四五个铜钱大。
至清后期时变成了清代剧里的阴阳头。
关于清初剃发易服,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清稗类钞》“三圣不剃发”云:“满俗剃发,自世祖入关定鼎,汉人亦遵行之,有不从者,辄置重典。然热河行宫所藏世祖、圣祖、世宗三代御容皆不剃发,诚可异矣。”
剃发易服,发剃了,服装也得变:
清廷在顺治九年(1652年)确立官服的最终标准,见于《服色肩舆永例》。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
清朝后期,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之后一次又一次的把清政府按在地上摩擦,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一块又一块领土。曾经视西方人为蛮夷的大清朝廷和大清的官员以及读书人,天朝上国的自信心,在一次次失败中终于崩溃瓦解,而且在甲午战争时连日本都打不过,国人的自信心彻底崩溃,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就是先进的。因此开始从各方面效仿西方列强,大清朝的第二次剃发易服变革由此开始了,由于被西方列强打服了,有识之士都心甘情愿的剃发易服,所以这次剃发易服过程中的血腥比起第一次要清淡的多。
第二次剃发易服经过: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前打不赢西方列强,这次又输给了小国日本,中华民族感觉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于是为了强兵强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场提倡和实行剪剃发辫、改易西式服饰的社会潮流。
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发易服,以明革命之志。
1903年,《学生界》发表“剪辫易服说”一文,申述剪辫有利于“强兵强种”。
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
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中,留日的青年学生纷纷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风气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的留学者均以剪掉辫子为荣。
1904年,《大公报》又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
1904年起,大清练兵处要改军服,辫子成了障碍。之后,新军官兵、警察剪辫子的越来越多。
1905年后,剪辫者已不限于学界与军界,甚至浸及政府官员。当年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四十余名随员中,“剪辫者已居其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教员,有武员,一切皆有职衔者”。
1910年,军谘大臣载涛干脆决定不再禁止禁卫军剪辫准其自由。
1910年10月3日至1911年1月11日召开的资政院第一届常会通过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与《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个议案。民间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1911年12月13日,身为内阁大臣的袁世凯剪掉了辫子。以此为倡导,京官陆续剪辫,并影响到地方官员。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剪辫子令说:“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华夏衣冠由满式最终变革成了西式,并没有恢复明朝衣冠,只是恢复了汉人的主导地位。
中国人发型变化史·男:明朝~清朝~清末民初
中国人服装变化史:明朝~清朝~民国
明朝服饰·男▼
明朝服饰·男·女▼
清朝服饰·男▼
民国服饰:长袍马褂、中山装、西服▼
注:长袍马褂原为满族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辛亥革命后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式。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女子发饰和服饰变化:明朝~清朝~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