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72岁大伯房颤发作 心脏就像敲锣打鼓 做了这个手术后,他说现在有想跑步的冲动

2020-11-17新闻19

“我现在有想跑步的冲动!”72岁的老徐面色红润,声音洪亮。

就在十多天前,他还时刻处在对于随时随地可能发作的房颤的恐惧中,心悸、心慌、头晕等症状,一点点消磨着他的意志。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老徐接受了浙江省首例热球囊导管射频消融手术,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临床研究,使用先进的热球囊对心脏中的房颤病灶进行射频消融。

心脏就像敲锣打鼓

时隔12年房颤再次发作

老徐退休前是杭州一家厂子的总经理,工作压力一直蛮大。2007年11月18日快中午时,他突然觉得胸口发闷,最喜欢的香烟都抽不进去了,去附近医院做了心电图,医生一看,“你这个毛病有点厉害的,快去上级医院看。”

而在赶往大医院的途中,那种难受的症状却消失了。

在大医院,老徐被诊断为房颤,医生建议住院做进一步筛查,必要时做个冠脉造影以明确病因。但那时,老徐觉得自己身体已经好转,况且厂里事情太多放不下,婉拒了医生的建议。

这之后,这种难受的感觉一直没有出现,直到去年10月。“那种胸闷心慌头晕的状态又来了,第一次就发作了两三个小时。”

这一次,诊断还是房颤。在医生的指导下,老徐开始服用预防中风的抗凝药物和减轻房颤发作的胺碘酮,但老徐的心慌症状却几乎没有好转,反复发作的房颤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

“20多天发作一次,有时三四个小时,有时持续20个小时,发作起来明显感觉心在乱跳,胸闷气短。到最近5天就要发作一次,太痛苦了。”老徐说。

今年初,老徐多方打听,找到治疗房颤有丰富经验的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蒋晨阳主任医师。仔细询问病史后,蒋晨阳主任医师先为老徐制订了药物治疗方案,服药后他的心悸、头晕的发作持续时间虽有缩短,但症状仍反复发作。

浙江省首例

热球囊射频消融手术

“老徐第一次房颤发作到第二次发作,间隔12年,这是非常典型的房颤发作病史,发作两次以上是房颤消融手术的适应证。”蒋晨阳介绍。

对于这种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疾病,药物治疗不能根治,综合详细评估老徐病情后,蒋晨阳主任医师向老徐介绍了医院正在进行的一项世界领先的临床研究,通过热球囊导管射频消融来“消灭”病灶。

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充分的知情告知后,2020年11月2日,蒋晨阳为老徐做了浙江省首例热球囊射频消融手术,手术过程顺利,2天后老徐出院。

“我很相信科学,也敢于尝试。当时蒋主任跟我说有新型治疗技术,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就决定做了。”老徐说,“那天手术结束,大家都在鼓掌,我心里想,手术肯定很成功。”

房颤治疗新武器

射频消融的原理就是利用“射频”(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加热患者体内异常的病灶,使其被破坏,无法传导错误电信号,而错误的电活动正是房颤的原因。“作祟”的病灶没了,疾病自然也就好了。

蒋晨阳主任介绍,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是射频导管消融术(占85%)和冷冻球囊消融术(占15%)。

常规射频导管消融即点消融手术,针对房颤病灶,需要一个点一个点进行,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完成双侧肺静脉隔离,速度较慢,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点位不对,手术就不成功。

冷冻球囊消融术,就是通过冷冻的办法把房颤的病灶冻掉,但因为冻的时候容易冻不足或冻得太过,手术也没有全面开展,国内目前只有30000人做了这类手术。

而将射频消融和球囊相结合是一种新技术,仅需1-2分钟的消融时间便可完成单根肺静脉隔离,大大提高了操控性和安全性,为房颤治疗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武器。

“射频球囊从尖端到尾巴,有10个电极片,都是金做的。球囊撑开后,电极片贴在什么位置,每个位置放电多久,都可以独立精准控制,这样就不会出现过度消融的情况,真正做到每个电极上的个体化消融。另外,因为球囊表面非常光滑,不易长血栓,转动时也不会划伤心脏,安全高效。”蒋晨阳主任医师坦言,这种全新的房颤治疗手段优势在于全程可视,使得消融过程精准可控,还能极大缩短消融时间。“我做一个常规导管消融手术一般需要90分钟,热球囊消融只需40分钟,手术时间能节省一半。”

蒋晨阳表示,“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技术,安全性更高,有利于向更多基层医院推广,这样能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这次国际临床研究,旨在验证热球囊导管在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邵逸夫医院心律失常团队作为承担这项临床研究的国内两大中心之一,已顺利完成12例手术,为热球囊导管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临床依据。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编辑 潘雷 监制 徐 芳

#心脑血管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