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提到荨麻疹,多数人会首先想到“过敏”,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往往会为寻找“过敏原”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做很多检查。
荨麻疹在临床上表现风团或(和)血管性水肿,其病因非常复杂,包括尘螨、食物、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精神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等等。有统计显示,仅有10%的荨麻疹可以找到明确诱因,大多数患者找不到病因。
一过性的荨麻疹常与过敏有关
荨麻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荨麻疹,只发作一次就痊愈不再发作了,病程在6周以内。这种荨麻疹通常与过敏有关,比如患者吃了什么或者接触了什么过敏就起了荨麻疹,通常是一过性的,很快就好了。但要注意有的急性荨麻疹症状会比较重,伴有呼吸困难、憋气、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需要及时就医。
另外一类是慢性荨麻疹,占所有荨麻疹的2/3,病程往往超过6周,由于皮疹反复发作,瘙痒难忍,但又找不到明确病因,所以会反复到医院就诊。有的慢性荨麻疹可能与过敏有关,比如有人对尘螨过敏,这种过敏原很难避免,会导致荨麻疹反复出现。而对于大多数的慢性荨麻疹来说,很难找到明确的诱因。
可以先做一个过敏原检测
临床上检测过敏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肤试验,将过敏原制剂注入皮肤,如果过敏,皮试部位就会出现红晕、风团反应。另外一种是抽血检查,通过查找血液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来寻找过敏原。
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区别,比如皮肤试验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已知患者对某种物质高度过敏,则不宜采取这种方法。抽血检查适合IgE和IgG介导的过敏,结果更客观一些。但没有哪一种方法能检测出所有过敏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当然,在判断对一种食物过敏时,不能仅凭“阳性”就得出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结论,还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的病史来综合判断。比如有的人做过敏原检测发现对鸡蛋过敏,但吃了鸡蛋之后并没有起荨麻疹,这种情况就不能认为与过敏有关。因为实验室的检测常是对某一种成分,不能代表全部,特别是食物。另外,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会消化、分解,结构会发生改变,所以并不是这种食物引起的过敏,而是食物分解代谢后变成的其他物质引起的。
除了过敏,荨麻疹还与什么有关?
如果可以确定是什么物质过敏引起的荨麻疹,以后避免这种东西就可以了,比如食物、宠物等,可能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情况会逐渐缓解。除此之外,慢性荨麻疹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抓挠有关:有的人先出现瘙痒,抓挠后会出现局部的风团或条索状红斑,几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但会反复发作。
(2)与压力有关:有的人会在皮肤受压的部位,如比较紧的内衣、腰带部位,出现荨麻疹,压力解除后消失。
(3)与寒冷有关:多表现为接触冷水、冷风后局部出现风团损害,轻型患者仅在接触部位,严重者可累及全身。温暖后风团消失。
(4)与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心理因素也会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血管舒缩功能引起荨麻疹的发生。患者通过克服抑郁、自卑及焦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医好“心病”。
(5)与运动、激动有关:多在运动、激动等胆碱能性神经兴奋时发生,表现为小风团,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6)与药物有关:服用某种药物后引发(包括含有药物的食物),停用药物后可逐渐缓解,要多饮水促进药物排出。
(7)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有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是对自己“过敏”,检测后发现对自体血清反应阳性,这是自身免疫力紊乱所致。有统计发现,在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有将近60%的人是此类患者。
(8)与遗传有关:荨麻疹与与遗传易感性有关,父母如果有荨麻疹,则孩子患上荨麻疹的可能性更高。
(9)与其他疾病有关:荨麻疹可能是其它疾病的皮肤表现,如内分泌疾病甚至肿瘤。
抗组胺药该怎么服用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如果病因比较明确,比如吃什么会诱发荨麻疹,那就尽可能避免,如果没有的话不需要刻意忌口。患者平时可以通过日记的方式,将每天吃的东西、接触的东西,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纪录下来,这样可以指导治疗。
荨麻疹的患者通常会吃抗过敏药,也就是抗组胺药。不管患者是不是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抗组胺药物治疗都有可能会有效。服用抗组胺药应长期规律地服用一段时间,即使没有皮疹时也要继续吃药,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去对待慢性荨麻疹。如果单一抗组胺药效果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达到治疗效果后,再逐渐减量或停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久治不愈的“荨麻疹”,需要再进行其他一些检查,看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曾有报道指出,许多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会表现为慢性荨麻疹。另外,很多皮肤病的症状与荨麻疹很相似,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风团往往会超过24小时,并且消退后有色素沉着),要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