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 宁夏科技特派员:带着乡亲们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2020-11-17新闻14

初冬傍晚,天阴沉沉地酝酿着一场雪。走进西吉县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扑鼻而来浓郁的艾草香气让人顿觉温暖,一个个金色奖牌在生灯光下甚是耀眼。

“我们是通过福建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牵头招商来的,3年来,我们和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丰收在一起,验证了我们当时的看法,这里欠发达意味着很多领域亟待发展,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西吉县科技特派员、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玉清说。

自国家实施“三区”人才科技专项支持计划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共选派近700多人次像林玉清这样有责任心和技术能力强的科技特派员,围绕受援地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专家服务团创新方法闯新路,用创业热情燃起乡亲们的致富新希望。

“特”有模式:围绕产业开展“点单服务”

对于深度贫困区而言,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提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尤为重要。为此,自治区科技厅积极改革创新,对科技扶贫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进行了改革优化,相继印发《自治区科技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宁夏“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管理办法(暂行)》,明确提出了“三区”人才专项重点围绕贫困地区实施的要求,建立起自治区统一部署指导、县、市(区)选派管理、乡村服务评价”的三级工作机制,由受援县(市、区)提出“点单服务”,促进选派人员服务与当地产业技术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相结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这样的机制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结合西吉实际,我们支持落户西吉的有技术的企业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在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同时,对西吉艾草产业种植、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西吉县科技局局长张勇说。

初来西吉县考察时,西吉县尚未退出脱贫序列,但当地干部在招商引资时,不仅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也着重介绍了当地政府支持企业做通过增加科技力量带动产业向好发展的相关政策,这让林玉清心里有了底:发展虽落后,眼光却长远,是个能创新创业的地方!2017年3月,艾泽堂公司入驻西吉闽宁产业园。

“刚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当地百姓传统的种植方法不能形成规模产生效益,所以积极联系福建、宁夏、山东等地的科研院所,请来专家把脉问诊,提升艾草品质的同时研发新产品,让艾草成为西吉乃至宁南地区新的靓丽名片。”林玉清说。

他告诉记者,通过开展订单农业合作模式,公司与多家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户推广种艾草5000余亩,在西吉县将台堡和偏城两个乡镇建设艾草扶贫车间,把生产车间搬到农民家门口,带动建档立卡户务工4000人次,帮助农户种植艾草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艾草种植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后,公司开始进入“上新模式”,通过实施《艾草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等科技项目,研发艾灸贴、艾条、养生贴等66种产品,在电子商务、加盟商、线下代理等多种销售方式齐发力下,公司年销售额达1400多万元。

林玉清介绍艾草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情况。

“特”有办法:让蘑菇会“跳舞”还能致富

一场雪后,隆德县天阴湿冷得让路边的花草少了生机。然而在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内,各类蘑菇们却生机勃勃。

“我们种得蘑菇不光肉厚、口感好,而且弹性很大,掉在地上不碎,还能弹起来,像是‘跳舞’一样,市场需求量很大。”话音刚落,宁夏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隆德县科技特派员柳志清揪起一颗白面菇扔在地上,果然,白面菇像皮球一样弹了两下没有碎。

2014年,返乡创业的柳志清看准茶树菇发展前景,来到茶树菇的发源地江西广昌,向当地知名种植户诚心求教茶树菇种植全套技术。学成归来,他成功将茶树菇引进到隆德县,不仅带领乡亲们在成功种植8万袋茶树菇,建起了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贫困群众提供解决就业的平台,也把种植技术教给他们,以带动更多的人有了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村民来我这儿干活,3个月就能学会生产线上的8个流程,40多个固定工人每人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妇女学会技术也可以拿着菌棒在家培育,有精力的做微商自己销售,其它的我们统一上门收购,技术、销路的不用愁。”柳志清说。

最初跑市场的时候,柳志清注意到很多客商都更愿意和科技引领的企业合作。为此,他积极参加隆德县科技局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邀请区内外专家带着研究项目在自己的种植基地进行小规模试验培训,继而转化为当地“特产”。

在长期与专家“切磋”中,柳志清的科研精神也被培养起来,他摸索出了自己种植茶树菇的“独门秘籍”:“我们把六盘山特有的干枯沙棘枝粉碎,加入菌料培育,让茶树菇由空心变为实心,口感更好。”

“像柳志清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我们选派成‘三区’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进农村、进产业、进农户的‘三进三带’服务模式起到了精准扶贫的效果。”隆德县科技局副局长张科说。

为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隆德县科技局的帮助下,柳志清陆续投资2000万元在隆德县杨店村建立了占地520亩的野生菌菇驯化种植生产基地,自动化生产线极大提高了企业产能,6栋标准化控温、控光、控湿的智能化大拱棚内,茶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灵芝、香菇、双孢菇、白面菇等多种珍稀菌类长势喜人。

“目前,公司年生产销售各类菌菇500万袋500吨,年销售收入1050万元,下一步我们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继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研学基地+休闲观光+科技创新+引领农户的模式,积极推动菌菇种植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让食用菌产业在六盘山下长久兴旺起来。”柳志清说。

柳志清指导乡亲种植“会跳舞”的蘑菇。

“特”有创意:多发展一个产业乡亲们多一种选择

在柳志清学成归来的同一年,返乡创业这把“心火”也在距离他80多公里外的彭阳县草庙乡祁崾岘村祁永峰的心里燃烧起来。

从2015年返乡开始,祁永峰先后成立了彭阳县祁崾岘养殖专业合作社、彭阳县尤搏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彭阳县草庙乡农产品扶贫车间和彭阳县中华蜜蜂产业协会,不仅自己成了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祁记福太莱”生态百花蜜更是线上线下的畅销款。

经营一家公司已是不易,祁永峰为啥把“摊子”铺这么大?

“我就是这里走出去的人,乡亲们每家情况不一样,我们多‘折腾’出一个产业,乡亲们就多一个选择。”祁永峰说。

5年创业路,祁永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引领下,把小时候捅过的蜂窝“折腾”出“中华蜂养殖+蜂蜜生产+生态林下蜜源种植+扶贫车间”的良性经济发展循环链现代农业模式,累计为贫困户免费发放中华蜂1000群,带动60户农户养殖中华蜂挣上“甜蜜”钱;扶贫车间里做蜂箱、木制产品包装、炕桌、盘子等工作,让48位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年收入3万元左右的固定工作;流转4000亩地,种植胡麻、板蓝根等发展林下经济,30个村民季节性用工,遇到雨雪天气下不了地,把定位“切换”到扶贫车间照样能劳动挣钱……

乡亲们的挣钱门路“稳了”,祁永峰这股爱折腾的劲儿又使到科技部门组织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队上。每次专家们“组团”而来,祁永峰都缠住他们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取蜜伤蜂等诸多问题,最终设计出了木质活框蜂箱,箱内前排活框养蜂,抽取后排活框取蜜,即不伤蜂又能多取蜜。

祁永峰展示他的专利产品活框蜂箱。

“这个设计让没上过大学的我申请到了专利,这两天我们都在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不是大科学家,但学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研究新技术,也能有改变生活的成果!”祁永峰说。

专利是属于个人的,文化是乡亲们共有的。祁永峰设计了带有县域公共品牌标识云耕彭阳的统一包装盒免费发放给精准扶贫户,鼓励他们通过直播等方式售卖自家的朝那鸡、红梅杏、山楂等各类绿色农副产品。

“找不到销路的,我们都统一收购回来集中销售,顾客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能看到彭阳县的‘成长’经历,我相信无论是悠久历史、红色文化还是山花美景,都会吸引更多人了解彭阳,来到彭阳。”

彭阳县科技局局长杨占辉表示,当年,彭阳干部用铁锹布鞋遮阳帽这“三件宝”带领群众把旱塬梯田变成绿水青山,如今要用好科学技术这块“法宝”,引领科技特派员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党的政策宣传员、科技扶贫指导员、疫情防控的防控员,产品销售带货员的作用,带领群众用新方法新思路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宁夏日报记者王溦/文/图)

#扶贫车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