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以学术盛会链接大院大所资源,佛山南海生物医药产业进阶路

2020-11-17新闻16

11月14日,2020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在南海区落下帷幕。在持续4天的会期里,来自全国生命电子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医院和企业代表齐聚南海,共同探讨生命电子学科的前沿话题。同时也为南海展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果,营造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年来,南海区依托现有的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提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从单一项目的引入,转向和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创新平台,成功吸引了一批顶尖人才团队落地。

通过举办此次学术年会,南海将进一步强化与专业学会的沟通合作,链接更多生物医药产业的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一批优质科创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场学术盛会背后的产业发展密码

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由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主办,是国内生命电子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会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为生命电子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研究生以及企业家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项目合作的平台。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生命电子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备受瞩目。在持续4天的会期里,来自全国生命电子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医院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生命电子学科的前沿话题,探索生命科学与电子科学相互结合的无限可能性。

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主任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表示,生命电子学的学科交叉特性,使得其具有无限的创新性。“交叉学科后形成新的增长点,衍生出庞大的产业,涉及到多个方面,近年来,生命电子相关产业高速发展,各领域形成了良性互动。”

生命电子把科研与产业化紧密结合,契合了南海的产业发展定位。“学术年会的内容和南海正着力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紧密结合,通过链接学会资源,可以助力南海区在生命电子基础研究实现突破,也是我们科技发展的方向。”南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会首次落户南海,为南海链接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营造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南海医疗器械企业研发的高清内窥镜在400多家三甲医院得到应用。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南海区依托现有的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提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南海区已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四新”之一,将统筹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成功聚集了一批生物医药项目。

邓玉林是近年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到南海的专家之一,他表示,佛山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学会的发展目标非常契合,“学会坚持学术前沿研究的同时,需要跟临床需求、健康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把年会放到佛山南海具有重要意义”。

邓玉林表示,南海区注重对科学工作者的服务,经济发达,产业链非常完善,为生命电子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我们的委员、专家学者是非常交叉的,来自高校、科学院、医院和企业,这个会议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产学研交叉融合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希望把全国专家积累的成果转化落地到南海,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对接大院大所促进科创成果转化

通过为期4天的会议,南海得以链接国内生命电子领域最顶尖的科创资源,为后续对接更多优质产业化项目落地奠定了基础。

南海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本次年会,南海得以和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组委会建立起联系,接下来将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学会有很多围绕学术创新产生的资源,我们希望把这些资源进行不定期的展示展览,年会期间我们也安排了专家学者参观南海的部分平台和企业,为本土平台和顶尖科创新资源搭建桥梁”。

事实上,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南海希望从单一项目的引入,转向和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创新平台,通过平台链接优质项目资源,带动一批技术成果的落地孵化,这也成为南海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北京大学教授王凡、南京大学教授高翔等,均有转化项目落户南海,为南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中,邓玉林院士团队的“北理工亘舒智能医用冷箱与云监控平台项目”今年落户丹灶镇。该项目研发的智能医用冷箱可以保障疫苗运输存储的安全性,并能进行实时监测,满足相关法律监管的要求,填补了同类产品市场的空白。正是在邓玉林院士的牵线下,中国生命电子学术年会落地南海。

通过“以智引智”,南海得以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本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舟作了题为“自驱动电子医疗器件”的报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2019年南海区“蓝海人才计划”立项团队公司——心妙(佛山)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报告中涉及的部分项目就落户到南海。

心妙(佛山)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以生命电子学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手环产品,将在南海进行转化。李舟介绍,选择落户南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一个博士生到佛山从事科研工作,通过牵线搭桥,让他对南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所了解,并决定把项目落户到南海。

南海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在项目50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所有我们所需的配件和材料。我们希望借助本地的产业优势,让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邓玉林说。

加码政策扶持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把人才团队引进来只是一方面,要让人才团队能够扎根南海,发展壮大,还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对于地方政府超前的服务意识,李舟有着切身体会。

“在了解到我们对生产场地的需求后,南海区科技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帮忙联系,当天下午就看了场地。”李舟介绍,地方政府还为项目团队提供了项目扶持资金、住房补贴、租金补贴等一系列支持,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通过持续多年深耕,南海区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从事医疗内镜系统研发生产的欧谱曼迪正是典型代表。

今年7月底,由欧谱曼迪自主研发的4K极清荧光导航内镜系统正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许可,标志着公司在高清荧光导航内镜系统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2013年,4名清华大学校友共同创立了欧谱曼迪,潜心攻关医疗内窥镜技术。在成立初期,因科研投入大,再加上公司的日常运转开支,对创业资金需求很大。2012年,第二批南海“蓝海人才团队”启动评选工作,南海区鼓励欧谱曼迪团队积极申报,公司成功获得了南海区“蓝海人才团队”立项扶持,解了创业之初的燃眉之急。2013年,欧谱曼迪又成功申报佛山市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政府从政策到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为持续研发投入注入新的动力。

在政府的支持下,欧谱曼迪创业团队经过7年发展,从全国首创多谱内镜系统,到高清荧光内镜成像系统,再到全球领先的4K极清荧光导航内镜系统,不断填补国内高端医疗内窥镜行业空白,其生产的高端医疗器械在全国400多家三甲医院得到了推广应用。

欧谱曼迪的发展正是南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经过近10年布局,目前,南海区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约770家,其中有新三板上市生物医药企业3家。产业优势集中在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器械、新型药物制剂等三大领域,部分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较领先水平。

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南海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南海区已建设各级生物医药产业工程技术中心41个,其中省级8个、市级18个、区级15个,生物医药类院士工作站1个,医药行业协会4个。

南海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今年,南海区计划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医药技术应用领域、医药产业服务领域、特色产业及机构领域,以及其他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进行扶持,对项目的产业化应用给予相应补贴支持,推动项目资源与本土医院对接,为产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江富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