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民族团结专栏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晓珍的故事

2020-11-17新闻19

一张没有任何底稿的白棉布,一番对折后,用指甲划出折痕,找出纹样的中心点和对称线,再用蜡刀点好纹样的大小,开始起刀——从里及外、从上往下,蜡刀所到之处,蜡线流畅细腻。一会儿工夫,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便呈现出来。

在织金县珠藏镇链子村的大山深处,一群苗族绣娘在贵州杨晓珍鸿达苗族蜡染文化开发有限公司里,用“指尖上的芭蕾”演绎“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

她们的老板,是一名从大山深处,从作坊走上大学讲台的“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晓珍。在事业巅峰期,她拒绝了百万高薪,毅然回乡创业,坚守和传承苗族传统蜡染刺绣技艺,带领一群苗族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幸福生活。

反复磨炼 传承精湛技艺

苗族蜡染刺绣,寄托了苗族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成为苗族人的生活日常,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从小父亲就告诉我,女儿家不学好一门手艺,长大后就嫁不到好人家。当时苗寨里的女孩,十有八九都要学习蜡染刺绣。”杨晓珍回忆。

从记事起,杨晓珍就在母亲和外婆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蜡染刺绣,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痴迷于蜡染刺绣的杨晓珍,白天一边做家务,一边学习蜡染、刺绣、织布。晚上,等妈妈睡着了,她又起床跑到火房,用背篓的背扇铺在火洞旁,趴在背扇上就着火光悄悄练习。

“因为家里穷买不起布,画蜡时只能在一张棉布上画,画了洗,洗了画,一张棉布要重复使用好长一段时间。”特定的成长环境,加之夜以继日的努力,让这位苗家姑娘很快就掌握了画蜡、染色、刺绣等工序,双手变得愈加灵活。

12岁时,杨晓珍就能独立完成一套衣服的蜡染刺绣工艺。如今,杨晓珍能染出180多种颜色。

走出大山 闯出一片天地

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长大后,杨晓珍嫁给了同样醉心于传承苗族文化的同乡杨德勋。

婚后,杨晓珍和丈夫到黔东南州凯里市闯荡,并采购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围裙、服饰和小饰品,连同自己做的蜡染刺绣物品一起带去黔东南西江苗寨宣传、售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做梦也没想到,民族手工艺产品在景区非常受游客欢迎。”夫妇俩商量,决定在凯里租房子住下来。丈夫负责在织金收购少数民族工艺品,杨晓珍在凯里承接蜡染刺绣手工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晓珍制作的物品一件比一件精致。她制作出来的蜡染服饰、桌布窗帘、手工艺品等产品,远销北京、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内外市场,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

2012年,杨晓珍应中国美术馆的邀请,作为传统手工艺师参加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杨晓珍的蜡染作品在日本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订单接踵而至。

2015年,来西江苗寨旅游的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罗红看到杨晓珍的作品后,被她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随后热情邀请杨晓珍到学校讲课,展示蜡染刺绣的制作过程。“我一个从来没上过学的农村人,想都没想过还能给大学生上课。”之后,杨晓珍还被清华、北大、人大等院校邀请去开办苗族蜡染、刺绣工艺讲座……

回乡创业 绣出幸福生活

自从蜡染刺绣的设计制作得到广泛认可后,北京、上海的相关服装设计公司专门找到杨晓珍,其中,北京一家公司出了200万元想要聘请她,被杨晓珍及其家人婉言谢绝了。

“我一旦去,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再出自贵州。现在,家乡蜡染刺绣做得好的人越来越少,我一定要回来和苗族姐妹一起把蜡染刺绣工艺发扬光大。”杨晓珍说。

2016年7月10日,杨晓珍在老家办起了“中国手工坊签约室”,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2017年9月,她又成立了贵州杨晓珍鸿达苗族蜡染文化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新丝路、唯品会、妈妈制造等企业找上门,其中,新丝路捐赠了20万元以完善工作基础设施,并与杨晓珍签订合作协议。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日本、新西兰和泰国等国内外市场,帮助带动当地40多名苗族同胞脱贫致富。

“能够把订单接回来,让苗族绣娘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创造收入,摆脱贫困,是我最想做的事。”杨晓珍说。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杨晓珍的公司挂上了“扶贫车间”的牌子,积极组织蜡染刺绣手工艺培训,帮助更多苗族同胞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他们接收订单,拓宽收入渠道,共同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

现在,杨晓珍把经营方向转向了本地市场,并与在重庆学服装设计的儿媳妇联手,设计生产大众化的民族服饰。杨晓珍说:“我对民族服饰的未来充满希望,一定会把这份事业坚持和传承下去,带动更多苗族绣娘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杨晓珍先后被评为中国手工坊认证蜡染刺绣手工艺大师,获得“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毕节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乡土人才扶贫带富先锋”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个人”荣誉称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