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昆剧好像一杯韵味甘醇的龙井茶”,“看到胡(维露)罗(晨雪)卜组合,就喜欢上了《玉簪记》”,“剧场的魅力在于演员和观众的即时互动”,“创新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挨骂是每个演员必须经历的”……11月15日下午,京昆群英会组委会、江苏省演艺集团与新华日报昆虫记戏曲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国潮TALK:风从海上来》的“我们在艺起”系列活动之一在紫金大戏院前厅举行。上海昆剧团著名昆剧演员吴双、沈昳丽、罗晨雪、胡维露和南京戏迷们热情交流,每位演员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会,时时引发在场观众的一致共鸣和赞叹。
每一出戏,都诞生于不断的试错和自我否定
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进程近半,上海昆剧团携其经典代表剧目《玉簪记》和优秀新创实验昆剧《椅子》献演南京。昆剧《椅子》是一部优秀的小剧场实验剧目,该剧改编自荒诞派戏剧之父、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内斯库的同名代表作,在保留原著关于人类存在意义和命运叩问的现代精神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化与昆剧化的全新创作。 一座无名孤岛上,一对老年夫妇,一个不断编织竹篾、一个整日竹篮打水,两人喋喋不休,但倾诉的对象只有面前的椅子。这天,他们邀请了所有人,并热烈期盼着一位将带来有关人生意义的客人。等待的过程中,他们“见”到了故友、初恋、孩子、皇帝等。最后,一位客人姗姗来迟,可这位好不容易到来的客人却是个哑巴……
将如此抽象的作品改编成昆剧,其实源自一次“同题竞赛”。“当时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六个国家分别收到邀请,用各自国家特色的表演艺术来呈现尤内斯库的《椅子》,上昆接到了这个任务。”《椅子》主演吴双说,“如何能既不改动尤内斯库的原意,又不改变昆曲的本质,我们想到的是: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舞台上只有两张椅子,符合昆曲传统的一桌二椅。” 但其实这一简约的舞台呈现,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全新构建、推翻重来。《椅子》另一位主演沈昳丽揭秘,他们曾用许多把椅子摆满整个舞台,代表剧中每一位来访者,还想过用蒲团代替椅子,反复试验后觉得不行,“这违背了戏曲舞台的虚拟写意性”。于是才有了最终两张椅子的舞台样式,而究其表演,则更多的自我否定、不断修改。“导演每次演出前都要修改,我都快崩溃了。”吴双直言演出《椅子》对他的记忆力是极大的挑战。沈昳丽也表示,“无论传统戏,还是实验戏曲,不可脱离的路径就是反反复复的尝试和试错。”
而当观众问及“《椅子》一剧究竟是何意义,两位主演在台上最想表达什么”时,吴双和沈昳丽相觑一笑,“荒诞派作品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它要告诉观众什么,而当故事客观呈现之后,每个人心中所感都不一样。”吴双说:“《椅子》演到最后有一个对视,那之前我俩心里已清空得像一张白纸,但就在对视瞬间,全部情感突然又来了。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剧场的魅力吧”,沈昳丽补充道,“作为观和演的双方,每一场戏都是新鲜的。台上演员会很敏感台下反应,并根据观众反馈做出调整,观众也能发现每一场戏中演员细微的变化。观、演如此互动,这场演出才算两不辜负吧。”因此,她在《椅子》当演中也经常会有即兴表演。
从单纯重视技巧到自觉表达人物内心
《玉簪记》是上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的代表作。此次经全新打磨之后,由上昆年轻的“昆四班”演员胡维露、罗晨雪接过传承棒,分饰潘必正与陈妙常,这对搭档也被观众们戏称为胡(维露)罗(晨雪)卜组合。
爱情是昆曲舞台永恒的主题,不同于《牡丹亭》的浪漫、《长生殿》的厚重、《玉簪记》属于典型的小清新式恋爱。“陈妙常是个外冷内热、才情与智慧并存的女子,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双‘商’很高。”罗晨雪对于陈妙常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虽然曾在戏校学过《琴挑》和《偷诗》,但这次向张静娴老师传承了全本大戏之后,她对表演的理解有了很大变化:“小时候学《琴挑》只是单纯注重身段技巧上的模仿和表现,这次相当于回炉再造,我会更主动地去找人物内在的感觉,力求通过表演将人物内心外化出来。”从省昆走出去的花旦罗晨雪坦言,此次重回南京,向家乡父老汇报,压力山大,“省昆的南昆风格十分细腻,上昆的俞派特色则很讲究唱念时的咬字归韵,希望南京观众能喜欢我演的《玉簪记》。”
和老师岳美缇同为女小生的青年演员胡维露,十分幽默风趣。她用小太阳来比喻潘必正,“这个人物很可爱,很阳光,对待爱情他十分真挚也很善良、温暖,对待陈妙常他充满着关心和怜爱。虽然他三番两次地挑逗、试探陈妙常,但他也不断给对方以信心,让对方放心。”《琴挑》是胡维露进上海戏校后的开蒙戏,当年也是岳老师执教。不知不觉中,《玉簪记》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艺术成长之路,如今已成为她每个阶段用来审视自己在唱念做表上是否长功、是否进益的最佳作品。她介绍:“《玉簪记》涵盖昆曲巾生极为丰富的表演手段,从曲词、唱腔,到小生的步法、指法、眼神、水袖运用都非常经典。” 两位演员还在现场清唱表演了《玉簪记》片段,短短三分钟,已让观众从她们的青春演绎中看出了经典传统戏的崭新气象,既古朴又清新。
创新和挨骂均不可免,探索让我们更懂得传统
《玉簪记》和《椅子》,一传统一创新,也印证着戏曲发展所面临的绕不开的话题:传承与创新。对此,上昆天团的四位名角也都深有体会。胡维露面对记者关于《玉簪记》有何创新之处的提问时回答:“传统戏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继承经典不能走样!” 吴双坦言:“创新,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做的事,在这个时代尤甚。挨骂,也是每个演员不可避免必须经历的。当你扛住了,闯出来了,你就成功了。”他还用餐饮业打了个比方:那些网红餐馆想要生存,无论是否被骂都必须创新,他们烧的创新菜肴必须依赖的还是传统烹饪的底子,但因为他们懂得研究当下食客的心思和口味,在菜品形式、推广手段方面更会宣传造势,所以成功抓住了客户。对于网红店的做法,他很认同,“实验剧《椅子》的创作也是基于昆曲程式之上的。我们把原著复杂的句子转换成昆曲语言可以表达的词汇,把需要做的动作转化成昆曲身段相对应的动作。创新之处就在于用昆曲的这些手段,能否体现出荒诞派作品的文本意义。”对于这一点,吴双很肯定可以,因为传统戏曲也有一定的荒诞成份,这里异曲同工。
从2000年就开始尝试先锋实验剧以及跨界的沈昳丽则直言:“传承和创新本来就是一体的,不能分割开来!”她说,创新不可能是无根之水,必须基于传统之上,只是二者之间的比例有一个调适度,怎样才是令演员和观众都很舒服的,这个度很关键。而实验昆剧《椅子》的创作过程,对沈昳丽来说还是一个重新认识、感知传统的过程。“排练初期,从无到有,我不停地反观自己曾演过的角色,传承过的剧目,甚至闪回小时候学习的戏曲基本功,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线索。比如怎么虚拟出竹篮打水的过程,怎么表现出家中坐满一屋子宾客的景象。”沈昳丽说,“当初学习的时候并没想太多,那些传统的戏曲程式究竟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那种样式。但通过《椅子》的创排,让我在主动运用的和创造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明白了程式化动作是如何幻化和提炼出来的,明白了它是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懂得了戏曲程式的高明之处,在面对更多创作时,你就有方法去变、去化,千变万化在其中,最终实现梅兰芳的一句话:在程式化的规律中自由行走。” 记者 高利平 视频 王子杰 摄影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