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说读金庸的故事仿佛是在读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般,那是因为他会在故事中加入历史背景设定,或者是将历史人物加入到故事中,所以故事的格局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多数时候会将故事拔高到天下大义的高度,自然会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金庸)
金庸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往往会比他原创的角色要强得多,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尊敬,而其中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是他本人十分崇拜的,被美化或拔高一些也就理所当然了,比如本文要提到的这位,那人被塑造成了宗师的祖师。
一、
金庸崇拜之人
金庸崇拜的人物都有哪些?其实不用到处去看关于金庸的各种采访,他在《崇高的人生境界》一文中就曾经提到过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过他最崇拜的人可不只有一位。
原文道:“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准?’我冲口而出的答复:‘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这不是考虑到各种因素而作的全面性客观评价,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以大智大慧而论,我最敬仰的自然是释迦牟尼;以人情通达而论则最佩服老子;文学与历史著作中我最喜欢司马光的《资本通鉴》。当时所以说范蠡和吴清源,是因为我自幼就对这两人感到一份亲切。我曾将范蠢作为主角而写在《越女剑》的一个短篇小说中。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
(范蠡剧照)
也就是说金庸最崇拜的人一共有五位,分别是范蠡、吴清源、释迦牟尼、老子以及司马光。
而这些人中,范蠡是直接登场于《越女剑》一书中,人物形象基本于历史上真实的他没有太多区别,吴清源大师则没有被直接搬到故事中,只不过他的形象与“剑魔”独孤求败有几分相似,毕竟吴清源先生在围棋界也是“独孤求败”一般的人物。
而剩下的三位是否有出现在故事中?翻遍金庸全书,似乎也难找到释迦牟尼、老子和司马光这三个人物,不过如果翻一翻新修版,就能够发现其中之一。
二、
一位宗师
要说金庸笔下最伟大的宗师,那毫无疑问是武当派的创派祖师张三丰,他在书中被人称为“古今第一宗师”,从书中表现来看,他的确无愧此名,年过百岁还能够成为武林中的顶尖高手,能够做到这点的人的确不多。
而张三丰之所以能够开宗立派,一方面是因为觉远禅师多年传授《九阳真经》的功劳,而另一方面则是悟出太极之道,不过这悟出太极之道的过程在不同版本的金庸故事中则有不同说法。
(张三丰剧照)
连载版的故事中提到:“某一日在山间闲游,见一蛇一鹊相互搏击,那鹊儿多方进逼,却始终输青蛇一筹,负创而去。张君宝心中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
很明显,最初版的张三丰之所以能够悟出太极是因为一蛇一鹊,而后来金庸则是为了致敬他崇拜的人而改了这个设定。
三、
宗师的祖师
在新修版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还是那个张三丰,只不过助他悟出太极的却不是那一蛇一鹊,而是金庸崇拜的老子。
(老子剧照)
原文道:“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物极必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想老子所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正言若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等于说金庸是为了致敬自己崇拜的老子而更改了这一设定,张三丰是一代宗师,而老子则成了这位宗师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