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 工作力争上游

2020-11-16新闻24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南通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南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聚力推动绿色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让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互促共赢。优化绿色空间格局。科学统筹沿江沿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编制实施“三线一单”管控方案,切实做到“空间管控一张蓝图”,全市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提高至25.9%、49.2%。健全陆海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加快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优江拓海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绿色含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3+3+N”产业,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健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0.14立方米。打造城市绿色名片。积极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全方位打造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庭院、美丽阳台,营造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让美丽南通建设更加可观可感。着力建设平原地区森林城市,成功举办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聚力生态保护修复。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担当,奋力跑好长江大保护的“最后一棒”,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初步绘就“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生态文明画卷。下决心治理“化工围江”。对全市化工企业开展全面“大体检”,精准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去年以来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62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围内29家,取消沿江化工园区定位2家,缩减园区面积7.66平方公里。全覆盖推进“活水畅流”。坚持“江河联治、水岸共治、全域防治”的治水思路,实施全市域活水畅流工程,去年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特别是直面中心城区水质短板,摒弃“就河治河”的惯性思维,探索形成“控源截污、智能管控、自然做功、生态修复”的治水模式,濠河及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长江水Ⅲ类进城、Ⅲ类出城,拓扑导流墙活水等创新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肯定。高标准打造“最美岸线”。在全省率先编制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长江岸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由48:3.5:48.5优化至39:10:51,高水平推进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腾出生态岸线5.5公里,全力打造滨江“城市客厅”。

聚力攻坚“三大战役”。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守住蓝天、碧水、净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控煤、降尘、治企、管车、禁烧、联防”综合施策,扎实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654”扬尘治理、“410”柴油货车治理等专项治气工程,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小锅炉淘汰任务,今年1-10月,PM2.5浓度3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全年有望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湾(滩)长制”,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今年1-10月全市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同比提升22.6个百分点。大力推广“无动力、低成本、免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置模式。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实施重点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实现危废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全过程有效监管。

聚力创新治理体系。深化环境领域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案件数量、赔偿金额均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市、县全部组建水务公司,落实供排水设施、污水管网的建设、运营和养护责任,有效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制度,联动实施绿色信贷、差别水价、差别电价政策,参评企业数年均增长20%以上。完善支撑体系。制定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污水处理能力达151.7万吨/日,危废处置能力达22.1万吨/年。在餐饮集中区、废水处理区以及农村建设等领域,建设一批环保“绿岛”,不断降低治污成本、解决处置难题。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联网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压实各方责任。开展市县联动的环保专项巡察,对县(市)区一月一巡查、一季一考核,对领导干部开展一年一述职,对季度考评靠后的镇村在媒体公布建立重点企业环保总监制度,加大环境问题曝光力度。

作者系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晖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绿色#生态#南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